八十年代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等方针指导下,在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大潮的推动下,我国高校产业蓬勃发展,不少高校在开展技术转让、咨询、培训、服务的同时,着力创办以开发转化科技成果为主的各类科技产业,取得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出现了北大方正集团为代表的一批社会影响较大的高科技企业。发展高校产业,是高校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对探索教育和经济结合的新途径,开辟高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路子,以及增强学校自我发展的能力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从总体而论,高校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究竟如何发展高校产业,处理好校办产业与教学、科研的关系等问题,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摆正产业创收与教学科研的关系,坚持为学校中心任务服务的方向 众所周知,高等院校是创造和传授知识的学府,是国家科学文化的标志。我国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多出科研成果是高校永恒的主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诚然,发展科技靠人才,培养人才靠教育。那么,如何结合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来培养人才,这是现代经济发展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最迫切要求。高等学校应该逐步发展为以教学为主,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功能。而高校产业是社会功能的拓展和延伸。因此,必须正确处理中心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坚持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切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四有”人才,发展产业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主题。这是发展高校产业始终要把握的根本原则。 应该看到,不少高校前几年发展产业的直接动力多出于学校的经费和教职工收入的巨大压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南泥湾式”的生产自救。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状况长期困扰和制约着高校的发展。教师待遇低,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积极性的发挥。为了生存和发展,有的书记、校长亲自抓创收,许多学校出现“办班热”、“公司热”。为了创收,各校比较拿手的办法是“办班”,校、系甚至管理部门、民主党派等团体都想办法多办班,校内办,校外也办,有些教师大量兼课,疲于应付;有的学校系、所、室各部门“八仙过海”,兴办各种小公司、小企业,不少是搞贸易和经商,不仅“开发”校园周边,而且在校内竞办以学生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商业网点和经营性娱乐场所,甚至在图书馆、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内也办商店。各种无节制的创收活动,严重干扰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影响校风、学风建设,从眼前利益看,虽可以增加职工个人收入,解决学校部分经费困难,但是,如果妨碍办学,影响教育质量,从长远利益看,会因小失大,真正受害的还是国家和民族。所以,要克服一味为创收而发展产业的倾向,否则高校的改革有可能走入误区。 在经济较落后条件下办大教育是我国基本国情之一,光靠国家大量增加拨款来解决教育经费缺口问题是不现实的。不可否认,高校产业开辟了部分补充教育经费的新来源,办好产业所得收入为学校进行人事、分配等综合改革,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提高教职工生活待遇等方面增强了物质基础。但是,应强调的是,这只是发展高校产业作用的一方面。发展高校产业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发挥高校的优势与潜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 因此要实现高校产业在经济上有较大收益,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最好的途径是有组织地创办以开发科技成果为主的高校产业。 首先,学校应真正以本校学科优势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因校制宜,集中财力、物力和综合学科实力,筛选、开发科研成果,办好档次较高、能体现本校特色、逐步实现规模经营的校一级科技企业。这是因为,一方面学校受到人、财、物、场地、配套设施承担能力及领导精力的制约,不能分散力量,布点过多;另方面,科技产业是校办产业的强项,丢掉了科技优势,就丢掉了高校产业的特色。如果各系、各部门各自为营,小打小闹,既不利于形成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学校整体优势,也不利于集中精力抓教学和科研,取得最佳办学效益。各系确有条件的,应结合学科优势,以科技企业为主,不要搞与本学科无关的各种经营活动。基于以上考虑,我校1991年成立产业办公室并和科技开发总公司合署,着重发展校级科技型企业,扩大了生产鞋用胶粘剂系列产品的胶粘剂厂及建筑设计院规模,创办了金刚石工具厂以开发我校石材切割研究成果。由于发挥了学校的科技优势,虽然人员、资金投入不多,但学校产业收益连续三年翻三番,1994年产业创利预计可达500万元,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 其次,为了避免偏颇,高校产业要坚持有组织有计划发展,加强学校的统一领导和统一筹划,切忌一哄而起。高校教学和科研有它固有的规律,教师做学问,需要比较安静的环境和学术气氛。企业同样有自身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很紧张的竞争,需要有与教学科研不同的环境。为了兼顾几方面的工作,学校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和合理的人员分流,做到大部分教工集中精力主要搞好教学科研及相应的服务工作,一部分人全心全意办好产业,这样才能保证各项工作有序运行。同时,高校产业的发展还必须注意量力而行,适度发展,若超过一定的“度”,势必引发各种矛盾,冲击教学和科研。当然,今后有一部分高校产业若不要学校直接具体去操作,而是校企分开,把企业作为学校的“外围”,也是可以探讨的。有些企业技术含量较高,需要一个孵化过程,若把规模化大生产放到校外,关键技术留在实验室。也是可取的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