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道德批判与道德困惑已是大学校园里一个现实存在,而理论指引的缺乏所导引的必然结果之一是道德相对主义甚至是虚无主义的盛行。因此,重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并在这其中特别强调道德理想的自我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在现时代大学生道德理想的重建需要特别注重如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鉴借语义分析的方法,增强道德判断能力;二是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寻求道德善恶的标准;三是超越“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两极对立,弘扬新的集体主义精神。 当前道德领域里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一方面,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仅直接促使道德意识的变化和更新,而且,这种变化更新还交织缠绕在诸如政治、思想、艺术等观念的变化革新之中,显示出其特别的错综复杂性;另一方面,道德意识的变化更新又成为变革时代从事变革的人们的主体性条件,直接影响着变革。置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我们来探讨一下当代大学生以叛逆形式表现出来的道德批判意识,以及因批判而来的道德困惑,并对当代大学生如何重建道德意识的问题作若干方法论的探讨。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一 如果说“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道德批判时期,那么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认为,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第二次道德批判时期。从1978年开始至今的政治经济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争论到迅速确立这一社会现实存在,以其广泛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意识观念世界。其中由于道德和政治经济关系特别密切,使得道德意识的变化和更新尤其首当其冲。这种变化和更新的最基本内涵是道德批判意识的形成。 我们认为,当代中国的道德批判意识就当今大学校园而言,正如我们已充分感受到的那样,具有双重指向。这种批判意识首先表现为对传统道德的批判。我国的道德传统源远流长,传统道德使我们在道德意识中能比较容易地获得价值标准和追求的同时,也总使我们的道德意识有了许多因袭的陈旧和负重。这种陈旧和负重,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平缓时期并不强烈地表现出来,而一旦我们的社会处于变革振兴的时代,长久的累积便会以批判的形式爆发出来。“五四”时期中国近现代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对传统道德发动了一次大的批判。现时代同样是以一大批知识阶层对文化问题的反思为契机进行的又一次大的批判。这个批判由于首先发端于知识界,因而对大学校园产生的影响就比在校园外要深远得多。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我们的调查表明,现时代我们的青年学生对道德的批判几乎涉及传统道德的所有方面。亦即是说,不仅我们认为糟粕的东西,如“忠孝”、“三纲五常”等规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抨击和批判,而且那些曾被我们视为传统道德中精华的东西,诸如“重义”、“轻利”、“甘于清苦”等规范也遭到了极大的怀疑和否定。现时代我们的青年学生对传统道德的一个很普遍的态度是,在承认传统道德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基础之后,更强调的是认为随着历史的推进,传统道德已丧失了其必然性基础,传统的道德观念已直接成为我们民族变革和振兴的文化心理障碍。 当代中国道德批判意识在大学校园的另一个重要指向是现行的道德规范。这表现为一些人对我们社会倡导的共产主义道德有了极大的怀疑和动摇。“雷锋叔叔不在了”一度由失望的艾怨,变成了现时代的一种似乎是不言而喻的断言。所以,大学校园里有一个很普遍的现实存在是,在我们相当多的青年学生的道德意识中,对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以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开始了或者是小心翼翼,或者是锋芒毕露的重新审视。与此相应,对个人主义以及相应的一些道德规范进行了重新的认可。有一个非常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某著名大学在组织一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马列经典著作的学习时,学生们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如下一段话非常感兴趣:“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理论上既不是从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从那夸张的思想形式去领会这个对立。”①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一知半解地从中得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认为利己主义是人的合道德的追求和欲望”的结论。 勿庸置疑,当今大学校园里发生的对传统和现行道德的批判意识,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要罗列其中所有的表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却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道德批判在我们青年学生那里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存在。诚如黑格尔说的那样,“凡是现实的总是合理的”,因为现实之所以成为现实总是具有某种必然性根据。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批判意识,也应作如是观。道德批判意识在大学校园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出现,其中一个最大必然性根据在于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逝者如斯”,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都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物质世界的批判和改造,必然引起精神世界的批判和重建。道德领域里的批判意识恰恰是时代的变革所启迪了的人们一种觉醒了的主体意识追求。我们认为,从这样一个理解出发,或许能促使我们更科学、更深刻、更严肃地思考、反省并承受大学校园里以叛逆形式表现出来的道德批判意识。 二 如果我们对当今大学校园里的道德意识作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便可以发现,在存在着批判意识的同时,也由此有了极多的困惑。这种困惑表现为道德意识中较普遍地产生了一种失落、迷茫甚至是惶悚的感受。我们如果认真地去读一下那些学生们自己编辑的诸如“学生天地”之类的油印刊物,会发现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那就是道德困惑。作者们有时基至以令人惊诧的深刻笔调反映着由于对传统和现实道德的批判和否定之后,他们在生活观念、道德情操和人生价值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困惑,以及因困惑而来的孤独、茫然和不知所措的情绪体验。大学校园里关于“无兴趣病”的讨论也正是由此而产生的。显然,这种道德意识中的困惑,决不仅仅是个别青年学生所特有的,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了现时代我们青年学生道德意识中因批判而来的困惑的客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