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国家教委通过新华社正式宣布全国有37所大学实行新的收费制度。根据公开的名单,这37所大学全是国家一级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被莘莘学子所向往的大学名列其中。 国家教委在最近下发的一份文件中表示:“转换机制、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政策的根本目的,从1994年开始将“通过建立收费制度,改变学生上大学由国家包下来,就业时由国家包就业的做法。” 这一决定意味着国内已推行近十年的“公费生”、“自费生”兼收的大学教育将逐步向“自费生”靠拢,也就是说,改“双轨”制大学教育为“并轨”制已成定局。 官方的态度:个人必须增大对高等教育投资 “交钱才能读大学”这一改革措施出台后,社会上反映很大,但官方则认为:目前的收费额与实际培养成本仍不成比例。 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曾在今年全国人代会上向新闻界披露:目前的收费只占教育成本的一小部分。 据了解,国家教委今年规定37所高校在招生时同一所高校只划定一个最低控制分数线,每个被录取的学生一年需交1000至1500元人民币的培养费,收费标准可以因地、校、专业而异。记者手上有一份今年部分高校的收费标准:上海财经大学,每学年1500元,北京外国语大学,每学年1500元,四川联合大学,每学年1200元,兰州大学,每学年1000元(以综合各专业收费平均计)。 这一大笔学费加上学生每月的生活费对一个个月全部收入只有几百元的工薪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但有关官员则说,国家为培养一个大学生,付出得更多。 目前在校就读大学的学生每年要花费国家一万元左右,有些文科专业,培养费略低一些,一年也要七、八千元人民币。国家教委对“并轨”高校的收费数目有一个控制额,即收费标准要控制在实际培养成本的20%至25%。今年“并轨”高校的最高收费额才1500元人民币,与实际培养成本显然仍不成比例。 朱开轩说:“多年来,在单一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实行了由国家包下来的办法,虽然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一办法的弊病已日益明显,经费投入不足就是一个重要表现……因此,加快发展教育,除国家各级财政继续增加教育经费外,还需要向学生个人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是补充学校经费的一个重要措施。” 朱开轩毫不讳言中国的大学穷。一则资料表明北京大学每年的经费缺口在1000万以上,中国林业大学每年的赤字都超过300万,北京第二外语学院1992年开支近1000万元,国家仅拔700万元…… 因此,国家教委认为: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公民必须增大对高等教虞的投资。美、日、德公民对高等教育的直接投入占整个高教经费的40%,印度、巴西为25%中国目前才7%,极不合理。今后大学收费制度将全面实行。 老百姓的话题:穷人家孩子是否还读得起大学? “并轨收费”的高教改革措施出台后,普通老百姓议论得最多的是:穷人家的孩子是否还读得起大学? 据《中国商报》载:率先实行缴费制度的北京一所大学3月初就此项改革措施进行了全校各系140多名同学参加的调查,结果是71.4%的在校生不赞成提高学费,并明确表示,如果自己1994年上大学,家里将很难承受这笔开支。 现在的大学,书本费加其它杂费;多数维持在每年500元左右,除了书本费和杂费外,一个大学生每月还要花去150元至200元的生活费,若再加上1000至1500元的学费,一年最少也要花去3300元上下,而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城市职工的人均年收入才2800元,因此,面对一个大学生每年3000多元的花费,工薪家庭将感到吃力。对于农村、乡镇的考生家庭,这笔开支更让他们望而生畏。 记者在重庆育才中学采访时,一位家在长寿农村、不愿透露姓名的应届毕业生告诉记者:“本来打算报考川大的,可家里收入很一般,弟、妹上中学也要交费,我只好报考其它不收费的大学。”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不仅农村考生、部分城市考生也对实行了收费制的高校退避三舍。 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及家长对收费制表示欢迎,或认为无所谓。 一位在某独资企业供职的家长就表示:“虽说不轻松,但也承受得起。”他的儿子今年正好高中毕业,成绩不是很突出,但却报考了北京大学。这位家长认为,既然收钱,大学的门槛就会被金钱垫高起来,很多出身贫寒的尖子生就会退而次之报考不收费的大学。名牌大学的录取线自然就会降低。这正好给了类似他儿子这样长在富裕家庭,成绩不算最冒尖但也不差的高考生上名牌大学的好机会。因此,他对上大学收费表示欢迎。 更多的在校大学生则庆幸自己搭上了最后几列不收费的班车。 由于受今年高校试行收费制的冲击,很多家长在反复掂量之后,断然放弃了让孩子继续升普通高中的机会。重庆市市中区教委的一位官员就告诉记者:“奇怪得很,今年的职高比哪一年都热门。”可以上重点高中的成绩却进不了职业高中的热门专业在记者身边就已经发生几起。 教师的担心:大幅度提高学费,生源素质会不会下滑? 这是很多名牌院校的教师及很多百姓都关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