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必由之路。它是区域性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是世界范围内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国际大都市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也崛起了一批大都市。按照国际上公认的按人口数量为主要依据的划分标准,80年代初,全球93个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中国有19个: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鞍山、抚顺、太原、济南、青岛、南京、广州、武汉、西安、兰州、重庆、成都、昆明、台北、高雄;25个500万人口以上的超级城市中,中国有3个:北京、上海、天津。目前,北京、大连、武汉、广州、深圳、上海等城市的专家学者已着手研究和提出在下个世纪初建成国际大都市的构想。 本文力图在国际大都市高等教育比较这一新领域进行初步的理论探索,以为国际大都市与国际高等教育相互作用、影响的研究及实践提供借鉴和依据。国际大都市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际都市的重要功能是高等教育中心 国际大都市一般均为所在国或地区的高等教育中心,其主要特征和标志是:具有领先全国或地区的高等教育规模;拥有一批国内、洲际甚至国际知名的名牌大学;形成具有龙头地位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的聚散、辐射体系。 1.高等教育规模具明显优势。作为高等教育中心,其首要特征是形成具明显优势和占重要比例的发展规模,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聚集、接纳在大都市兴办高等教育。如韩国汉城集中了258所高等院校,占全国536所总数的48%;日本东京集中了全日本50%左右高校,拥有超过全国半数的高校在校生;曼谷集中了泰国80%的高校;巴黎拥有全法国43%的技术人员,60-70%的研究人员和法国的四大科学院,全国五分之一的综合大学;多伦多有12所综合大学,占加拿大大学总数的18%。高等学校及高级专门人才在大都市的高度集中,形成了高等教育中心,成为国际大都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共同特征。 2.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具领先地位。拥有一定数量的名牌、特色大学是成为高等教育中心的又一特征。总体上,作为高等教育中心的大都市,在质量和水平上也处于先一步高一层的领先地位。如以纽约城为主体的城市群拥有全美100所最优秀大学中的11所,而以洛杉机、旧金山等都市组成的加利福尼亚城市圈也拥有其中的10所。东京在70所正规大学中拥有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庆应大学、立教大学、明治大学、法政大学等一批著名大学。在大伦敦区域及周围,有世界著名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据统计,英国历史上40位首相,有29位毕业于牛津大学;自1901年设立诺贝尔奖金以来,有56位英国科学家、社会活动家获奖,其中47人曾在剑桥大学攻读或任过教。在巴黎,除了名牌大学以外,还有一批如巴黎综合技术学校、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国立行政学校等特色学校。这类特色学校如西点军校、一桥大学等,在世界大都市中均有分布。 3.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的聚散、辐射体系。与大都市的其它功能和流通体系相匹配,国际大都市高等教育的第三大特征具有聚散效应,形成人才、科技成果、信息等教育资源大进大出的流通、扩散体系。 (1)人才培养的聚散度高。国际大都市高等教育对人才的接纳与输送远强于其它城市和地区。如东京有106所大学,接受在校生592653人;79所短期大学,接受在校生80505名;4所高专,接受在校生4084人;440所专修学校,接收在校生24173人。对人才的吸收和输送超过全日本总数的一半。 (2)新思想与创造发明的吸收、传播能力强。根据德国学者对西欧城市的调查证实,大都市对新思想、新技术、新发明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吸收能力。大部分新思想、新发明、新技术都是首先引进大城市,然后迅速传播到周围地区及中小城市的。美国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大部分发明创造发生、聚集在大城市。 (3)科技成果的研究、产业化水平高。世界大都市在竞相探索一种现代化的崭新城市模式:科学、教育、产业三位一体的联合体。这种被称为产、学、住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市以大学、研究所为主体,集科研、城市生活、产业为一体的科学城,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大都市周围。70年代,在旧金山南郊出现了“硅谷”后,美国已出现数十个科学城,其中三分之一聚集在大都市周围。东京东北60公里的筑波科学城,日本教育和企业界投资42亿美元,经30年努力,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科学城,其中聚集了3所大学,54个研究所,30多家高新技术公司,科研人才及大学生数万人,占全国科技英才的40%。日本政府1983年通过的《技术城市法》,认定产、学、住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市是21 世纪中心城市的代表。 4.信息传输的枢纽作用明显。大都市高等教育借助其与国内、国际的信息联系优势,充分地发挥了信息传输中的枢纽作用。如原西柏林高等学校借助其与外界的联系,发展了信息专业,对原联邦德国的信息传播发挥了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东京、纽约、香港等城市高校信息专业发展已十分迅速。在日本,仅京都大学就集中了包括西日本地区在内的大部分日本的信息,建有计算机信息中心。 二、大都市高等教育结构与城市功能紧密配合 实践证明,大都市高等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中心,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功能,最根本的原因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与城市的功能形成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表明,以三次产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分工(经济结构)的梯度转换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一次产业的居民点在农村;手工业、商业与农牧业的第一次社会分工孕育了城市的诞生;而以制造业、矿业、建筑业为主的二次产业(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以包括商业、金融、交通、邮电、服务业及科教文卫等非物质生产为主的三次产业的繁荣推动了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的现代化。三次产业愈发达,城市愈有活力,经济水平愈高。而城市现代化水平愈高、城市发展愈快,其三次产业必然发达,且占有主要地位。与此相适应、相联系,国际大都市的高等教育结构(这里主要指学校、专业和办学结构)与城市的功能、城市的经济结构一般都联系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