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认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①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等教育也是一种经济活动。凡经济活动都有投入和产出问题,教育作为国家的一项事业,既有投入也有产出。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那就不能不考虑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所谓经济效益,就是投入和产出的比较。高等学校的经济效益,就是指投入高等学校的人力、财力、物力数量及消耗与“产出”人才和成果的数量、质量并带来的社会效益的比较。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是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本质要求。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好坏不能简单地只用经济价值来衡量,或用培养人才的数量多少来确定,那么,用什么指标作为衡量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好坏呢?这是笔者在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也是教育和经济工作者积极研究和探索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 高等学校经济效益考核的作用 1、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考核有利于确保高等学校“产品”质量。制约着高校“产品”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办学条件,如校舍、仪器设备、图书、实验手段、师资队伍、投资经费等方面条件的影响最为显著。因此,要考核高等学校的经济效益,还必须把办学条件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以高等学校必备的起码条件作为基本标准来衡量。 2、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考核有利于为教育管理部门与高等学校管理提供反馈信息。高等学校经济效益就是对学校各种状态变量进行比较和分析,形成不同意义的信息过程。与一般的检查、评比等方面相比较,高等学校经济效益考核提供的信息特点:一是面广,二是综合性强。如毕业生的合格率,每个学生年均所消耗的教育事业费、每生所占用的固定资产,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实验室的利用率等等。各种指标所考核的信息具有不同的反馈意义,可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学校的办学水平、学生质量、办学条件以及社会效益等信息。对学校可提供社会要求,校际或学科差别以及办学的绩效和问题信息等等。 3、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考核有利于增强高等学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积极性。高等学校办学的积极性来源于一定的压力、活力和动力。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考核是通过各种指标进行定量的分析和比较,从而获得办学中问题和差距的信息,引起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同时也增强了高等学校比学赶超的活力和主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迫切性。 高等学校的经济效益考核,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来引导教育体制改革健康发展,目的在于提高高等学校办学水平,“产出”又多又好的高级专门人才和科研成果。 二 决定与影响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1、“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高等学校的产品就是人才和成果,人才与成果是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的产物与结果。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与科研,其办学的根本目的自然是出人才、出成果。人才、成果的数量是衡量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单就培养人才与科研成果的数量而言,培养的人才与科研成果数量越多,经济效益就越好,但是考核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好坏,更重要的是人才与成果的质量,质量与数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既没有离开数量的质量,也没有离开质量的数量。人才的质量,不仅要看学生在校的思想水平和学习成绩,而且还要看是否被社会承认,走向工作岗位所发挥作用的大小,科研成果也是如此,要看成果是否被同行、社会认可以及产生的社会效益的大小。因此,一所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越高,科研成果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越大,这所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其经济效益自然就越高。有时一个高质量的人才创造的社会效益要比几十个甚至几百个一般人创造的社会效益要大,同样有时一项科研成果能救活一个工厂。如果培养的人才不合格或科研成果不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就越低或没有经济效益,甚至经济效益为负值。 2、办学条件。办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条件,高等学校是出人才、出成果的场所,更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基本的办学条件,学校工作就无法进行,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好坏。办学条件包括图书资料、实验室、仪器设备、电教设备与手段、工厂、体育设施、校舍、教育经费、师资队伍等等,这都是服务与保证教学和科研的必备条件,也是影响高校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由于高等学校的经济效益同其他的经济活动一样,也是“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因此,在投入方面同样要考虑消耗和占用两大因素,在产出面要考虑量和质的因素。在保证人才质量和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每个学生所占用和消耗的教育投入越少,其经济效益就越好,反之,就越差。 3、领导与管理。学校的管理工作,都是同提高经济效益相联系着的。高等学校是一个门类齐全的教育机构,是一个具有自主权的独立的社会实体,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又有庞大复杂的大系统。为保证各部门的密切协作,保证各子系统的契合进行,需要管理与领导,为创造“软环境”──相对于物质条件的“硬环境”的政治生活局面,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效、事尽其功、激发热情、提高效益、更需要科学的管理和民主领导,这是提高高等学校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