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一些高师毕业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从事教育的专业思想,不愿到教育单位工作;因而出现了不少高师毕业生改行的现象。高师毕业生不愿当教师而改行,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应具体分析,不能一味指责。要改变这种现状,只有加快改革的步伐,建立一套能够主动适应市场向教育提出的挑战,留住教师队伍,吸引高师毕业生为教育事业服务的机制。 关键词 高师毕业生 改行 市场经济 教育体制 双向选择 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总态势,也是教育改革的总原则。而高等师范院校改革的关键是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方位,建立一套能主动适应和面向市场经济的机制,正视市场发展向教育提出的挑战。就目前来说,高等师范院校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中,有一些是源自与社会的脱节,源自与日益扩大的市场的脱节,而高师毕业生不愿当教师就是其中之一例。本文就高师毕业生改行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作些初步地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人民教师的摇篮,高师生毕业后到教育系统任教,这是高师毕业生义不容辞的天职。为了保障教育事业的发展,确保教师队伍后继有人,不断发展壮大,国家从1953年起就非常强调高师毕业生归口从教的问题,在毕业分配原则中明确规定“师范院校毕业生应面向教育战线,分配到学校任教”,但是,即使在这么严格的规定和措施下,仍有一些高师毕业生改行到了非教育单位去就业。尤其是近几年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适应市场经济的高等师范教育体制还未建立,整个社会对教育职业的向往不见日升只见日落。面对这种客观现实,高师毕业生在毕业前充满了困惑与失落的心绪,并四处活动,想方设法联系非教育单位。等到宣布毕业分配方案时,不少毕业生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跳出了“师门”,流向非教育单位,流向计划外的行业,甚至个别的流向私营单位。在一个毕业班里边,真正热爱教师职业,并坚定不移的只是极少数,如若没有各方面的限制,完全能够自主择业,那么愿意改行到非教育单位去就业的人是多数。按照他们的话来说就是:“过了此山,再无此庙,现在不改,更待何时”。这就是当前人们有目共睹的高师毕业生不愿当教师愿意改行的现状,这是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领导深思和重视的大问题。 二、高师毕业生改行的原因 高师毕业生不愿当教师,愿意改行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第一、教师待遇低,因而引起高师毕业生对教师职业的冷落。他们认为:虽然国家重视教育,但是国家财政不能满足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目前在社会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政治、经济地位,教师待遇低。就从当前教育系统的现状来看,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除了个别重点当中的重点学校以外,都存在着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现象,国家拨给的教育经费,连维持正常的办公、维修都有困难。教师住房紧张,大多数人的收入除了国家发给的工资以外,再也没有别的收入来源,这是高师毕业生改行的主要原因。 第二、在职教师队伍留不住,人心思走不稳定。几年来,由于教师待遇低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出现了不少流师的现象。从大学教师到中学教师,“下海”的“跳槽”的,或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的,均不属于个别现象。多数在职教师,现在虽然暂时还没有提出调离的要求,但人心思走,思想上仍然不稳定。他们仍然不满足于现有的工作、生活条件,要求改善条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其中有的如有合适的工作也想走。这种在职教师现状及情绪,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高师毕业生,这是高师毕业生不愿当教师,引起改行的直接原因。 第三、招分脱节,供需不平衡带来的矛盾。由于我国旧的教育体制自身的局限性,使招生与毕业分配脱节,使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脱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不受价值规律的制约,基本上是统招统分,招生人数、专业设置等许多方面都有脱离大、中学校和社会的实际需要,盲目性很大,这样造成了有些师范院校的有些专业,本来社会上不太需要,但招生计划照执行不误;有些专业的高师毕业生教育系统本来不缺人,但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必须要分配到教育系统,致使有些专业的毕业生分配难,找不到接收单位,即使找到接收学校,也要改教与自己的专业无关的课程,或改做别的工作。在毕业分配中存在这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学而无用(指找不到能发挥自己专业的接收学校)的弊端,不仅浪费了教育经费,而且也导致了高师毕业生改行到非教育单位去就业的局面。这是高师毕业生改行的客观原因。 第四、高师毕业生不愿当教师的原因还来自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社会利益转向社会和个人利益的结合。在这当中,有的高师毕业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片面理解“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相当多的高师毕业生不愿到挣钱少的教育单位,而愿去拿钱多的非教育单位。此外,有的高师毕业生并没有树立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思想,希望在教师不缺的大城市搞非教育工作,不愿到教师紧缺的县、乡当教师。这是高师毕业改行的主观原因。 三、对高师毕业生改行的看法 高师毕业生分配到非教育单位就业,这似乎是违背了分配原则,影响稳定和补充教师队伍,但如果从实际出发,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对处理这一问题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那么不但不会带来问题,而且也有利于充分利用人才,挖掘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事实上,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形成,在行业内分配高师毕业生的体制已经开始打破,有的高师生即使最初分到教育单位,但不久被急需人才的企事业单位通过各种手段挖走了。但是无论是挖走还是直分,这两种情况不是普遍的,不会造成高师毕业生大量流向非教育单位,不会影响到教师队伍的建设。因为用人单位所用的也就在于用人之长,而高师毕业生的长处也就是教书,多数高师生的想法也是希望能有较多的条件当好教师,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因此,根据市场的选择和个人条件的限制,高师毕业生的改行不可能是大规模的,不会影响到教师队伍的补充。允许一小部分高师毕业生出来合理流动到非教育单位是利大于弊的改革举措,对此不应有所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