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萎缩后,重新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从1980年的100万人增长到1994年的250万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导致了高教经费需求的迅速增长。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高教投资体制和分配机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投资体制也随着整个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国家财政体制的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本文拟对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经费需求和投资体制的改革进行初步分析。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在这里定义为关于高等教育投资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和有关的规章制度。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只讨论普通高等教育投资体制问题,不讨论成人高等学校及近年来出现的“民办高等学校”的投资体制问题。 一、中国高教投资体制的基本框架 当前中国的普通高等教育系统包含有1065所各种类型的高等院校。从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角度来考察,这1065所高等院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国家教育委员会直接领导的36所全国重点院校。这类院校在经费来源和财务管理方面都直接隶属于国家教育委员会。第二类是由中央其他部委所领导的325所“部属院校”,这类院校在经费来源和财务管理方面都隶属于中央的有关部门。第三类是由各个省、市、自治区领导的704所地方院校。这704所地方院校主要是由省一级教育管理部门领导的,其中也包括少数的由地区一级或县一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院校。这类院校在经费来源和管理方面都隶属于省或省以下的地方政府。表1给出按不同经费渠道和管理体制划分的三类高等院校的基本情况。 表1.按经费渠道和管理体制分类的中国高等院校的情况(1992年)
资料来源:国家教育委员会,1993,北京。 中国普通高等院校的经费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家财政拨款,这是中国高教经费的主要来源,占高校总投资的80%以上。二是学校自己创收的收入。近年来,由于国家给予高等院校越来越多的自主权,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同政府有关部门、基金会和工业部门签订科研合同、开展技术咨询、委托培养,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服务和校办产业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职员工的福利待遇等。三是通过贯彻实施成本分担和成本补偿政策而收取学杂费的收入。 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主要来自两个层次的拨款。国家教委所属高等院校和中央其他部委所属高等院校的经费主要来自中央财政。国家财政部根据国家教委和中央其他部委所属的高等教育子系统的在校生规模,将一定数额的高等教育经费拨给国家教委和其他各部委,各部委再将此项经费拨给所属各高校。用于地方高等院校的财政拨款主要来自省级财政支出,也有少数地方院校的拨款是由地区财政或县财政支出的。表2给出了中国近年来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情况的统计数字,并提供了近年来的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国家财政支出等背景情况。 表2.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情况
注:带*号的为估计数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3,国家教育委员会1993,北京。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自70年代后期以来大大增加了教育经费支出,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经费支出。不论是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的绝对数额来看,还是从高教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或占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比来看,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表2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这一时期内,中国高等教育支出的增长速度高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从1978年到1992年这14年间,国家财政收入从1121.1亿元增长到4153.1亿亿元,增长3.93倍;同期内的教育总支出76.2亿元增长到681.9亿元,增长8.94倍;而同期内的高等教育支出则从15亿元增长到110.4亿元,增长7.60倍。尽管中国的这一教育投入水平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育支出水平相比,还是比较低的。但教育投资的较高的增长率毕竟反映了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然而,由于近年来高等学校招生数增长较快,通货膨胀率亦较高,扣除了物价上涨因素后的高等教育生均拨款额近年来有下降的趋势(如表3所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高等教育的物价指数上涨的速率高于零售物价的总指数,因此,目前高等院校经费特别紧张。 表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的高等教育生均拨款 年份高教支出价格指数扣除物价因素高等教育生均拨 (亿元)(1978年后的高教支出在校生数款额 为100)(亿元) (万人) (千元) 197815.0100.0 15.0 86 1.76 197923.2102.7 22.6 102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