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正北的高校区,方圆不到一公里内聚集了在科研上实力雄厚,在教学上独树一帜的5所高校,前不久,他们的一个举动着实轰动了教育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和中国金融学院5所高校经过认真协商,决定走联合办学的道路,在这个区域内,实行教师联聘,学生跨校选课,图书馆相互开放,计算机、实验室资源共享。这就是联合办学,是改革教育体制的一个重要体现。据统计,目前我国已开展或准备开展多种形式联合办学的高校共有300多所。 但是,这条路到底该如何走,我们听听这几位同志的意见。 北京师范大学石龙说:联合办学要与体制转换同步 高等学校“联合办学”已经开始成为一种风气。如何看待“联合办学”呢?应该说,这一设想的初衷是好的,即: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提高高等学校的规模效益。高校的教育资源是比较充分的,使其资源得到开发利用的关键在于如何配置。目前的“联合办学”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又如何呢?据了解,一些高校间的联合已处于酝酿、尝试和起步阶段,某些“名声在外”的“联合办学”仅只打出了牌子,尚未开始真正的联合,即各校的教育资源还没有实行真正是共享和合理配置。因此,这不由得使人们思考:“联合”之路究竟该怎样走? 就高等学校“联合”而言,目前至少存在如下困难和障碍:其一,高校整体上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计划体制和束缚,一些学校尚未建立起面向社会、符合教育规律的办学体制;其二,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的现象仍然存在,学科交叉、优势互补未形成气候;其三,不同利益共同体间的整合本身就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其四,“联合办学”未经试验便开始成风,在经验和教训上均无借鉴。 从目前高校“联合办学”态势来看,主要是做了结构性的集中(或拼合),即将两或三所大学集合起来,另辟新名,至于今后如何联合,恐怕要从长计议了。我认为,真正实行“联合办学”,结构性集合是必要的,但不是重要的。换言之,结构性集合只是形式问题,未触动根本问题。高校改革的根本问题或重要问题是体制转换。建国以来,高校曾有过院学调整、联合办学的种种举措,但这些都是在传统计划体制下进行的,而现在高校的外部大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于建立和完善之中。试想,高校间的联合,如果仍然是在旧体制下运行,这种联合就谈不上提高办学效益,只能是低水平重复,甚至会带来新矛盾,违背了“联合办学”的初衷。 北京理工大学陈坤林 倪洪滨说:联合办学应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办学体制改革是个系统工程,牵动面大,只能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对于领导体制录属关系的改变要先经过试点,然后再进行推广。目前,应以多提倡在不改变原有领导体制、录属关系、投资渠道下的合作办学为宜,以保持学校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科研秩序,发挥现有师资和设备等方面的潜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合作办学也应该是分层次的,目前应多提倡学科互补性强,地域相近,容易实现办学资源共享的学校进行联合办学。即使对这些合作办学条件较好学校,也应对要进行合作的学科、部门、领域逐个作具体分析,实事求是,能合作则合作,不能合者则不必勉强,不必非冠之“全面”合作之名不可。对于学科互补性并不太强,地理位置较远,资源共享条件困难的学校,应多提倡继续发挥原有社会协作机制,多办实事,不冠之以“联合办学”之名。对于目前酝酿中的部分跨地域的“联合办学”,因实际困难较大,一般宜采取慎重态度。 联合办学不是为了削弱自己或依赖别人,而是为了引进优势,,获得滋养,使劣势也变成优势。况且,与当前世界科技发展一体化的趋向并行不悖的是多样化的趋向,仅就物理学分化出的各种门类物理学就数以百计,对某些学科的深入认识,还需该学科的特殊努力。因此,联合办学或合作办学必须立足于本校的建设与发展,继续保持及发展本校“特色”。联合办学,资源共享,也要讲独立自主,互利互惠原则,以保证参加合作的有关方面的合法权益。 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王珠珠说:联合办学应练好内功 正像我们对待任何一种新事物一样,我们不能对联合办学求全责备,但是却需要不断地深化对它的认识,推动它的实践。在对联合办学的认识上,我们必须强调:第一,联合办学的本身不是目的,提高办学效益本是目的;第二,联合办学的效益不仅要从单个学校的局部效益而且要从社会的整体效益来考察;第三,尽管联合是多层次的,合并为一个新的办学实体也好,由多个办学实体组成“联合体”也好,只有最终实现学术间的交融、互补、共生,才能使新的办学机构充满活力,也才能使办学效益真正得到提高。 基于以上认识,在高校联合办学的实践中,一定要避免以下几种倾向。一是只注重上规模,不注重提高效益。把学科重复或互不关联的学校,或地缘上交流比较困难的学校“堆砌”在一起,结果除增加了管理上的麻烦之外,很难得到实际的效益;二是只注重上层次,不注重面向社会办出特色。如果学校联合或合并后都变成为新的高层次大学,我国整体教育结构调整的难度就更增大了,最终每一具体学校的办学效益也难以提高。三是只注重进“211工程”,不注重练好内功。一些学校希望通过联合进入“211工程”,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是如果众多高校通过联合办成了大量的“大学集团”、“大学城”,国家筹措的有限资金,又该去重点支持谁?高校在适宜的条件下联合办学的同时,更要在学科建设、专业调整、教学改革等方面下真功夫,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自身优势,合理选择办学规模和层次,真正面向社会,办出特色,获得更好的效益。这一点,不能单靠高校的自觉,还必须要有政府的宏观指导,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基本规范和恰当的审议程序,使联合办学更有序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