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期以来,在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大潮的推动下,我国高校校办产业得到了较普遍和较快的发展,部分高校创办的科技产业和高科技产业蓬勃兴起。但总的说来,这项工作目前还处于探索和初创时期。高校要不要发展科技产业,应发展何种科技产业以及怎样管理科技产业这些问题,在认识和实践上都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就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要不要发展校办科技产业 高校校办产业(包括科技产业)最初的兴起,在较大程度上是迫于经济上的压力。教育经费短缺,教职工收入和福利偏低,以及由此引起的教师队伍不稳,迫使学校创办校办产业,以增加学校预算外收入。而且,直到现在为止,不少学校发展校办产业的着眼点仍是创收。为此,部分人认为,学校办产业是不务正业,冲击教学与科研。这表明,对于高校要不要发展校办产业以及发展校办科技产业究竟有什么意义等问题,仍需进行讨论,加以澄清。 发展非教育的一般性产业,单纯地生产经营和经商,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校收入,但不应成为高校校办产业发展的方向。而且,学校也并不具备这方面的优势。但就校办科技产业和高科技产业而言,高等学校是有这方面的有利条件的。其意义绝非仅仅是为了创收,而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发展校办科技产业,可以推动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迅速发展经济。改革开放的目的,也正是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经济发展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学校在科学技术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人才济济,科学密集。尤其是重点大学,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是国家举足轻重的科学研究战略基地。高校利用这种人才与科学优势,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将推动我国科技与经济更快地发展。 高校具有科技优势是无疑的,但问题是高校有无必要与可能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科技成果具有层次高、知识与技术密集、学科与技术综合性强等特点,通过商品化、市场化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难度较大。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既不具备研制的条件,也缺乏商品化的能力。高校具有研究的优势,也有一定的将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如果创造一定的条件,将高校的科技产业化,可以大大加快科技成果,特别是高科技成果商品化、市场化的速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校办科技产业,是加速我国科技成果商品化乃至产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北大方正集团以学校计算机研究所为后盾,采取技、工、贸一体化的体制,发展电子出版系统,使我国汉字出版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引起了我国印刷出版行业的革命,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不仅如此,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行业的技术改造。我国大多数企业与行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急待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我们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将高校科技企业建成中试基地和新技术推广中心,从而加速科技成果向社会企业的转移和扩散,带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行业的技术改造。 第二,发展校办科技产业,可以推动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当代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学培养出大批能适应高科技产品开发、生产、经营和国际经济竞争需要的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至少需要以下两方面的条件。其一是相应的教师,只有书本知识的教师是培养不出这种人才的。通过校办科技产业的发展,教师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直接参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从而大大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应用能力,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通过新技术的商品化与市场化,教师可以直接从市场源源不断地获得大量反馈信息,从而推动高校的专业和学科改造,使人才培养质量更加符合市场要求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二是相应的实践基地。要造就上述新型人才,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可能的,还必须为学生提供进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实践基地。当然,社会企业、科研、设计单位是主要的实践基地。但校办科技企业也是重要的实践场所,而且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校办科技企业一般具有起点高、技工贸一体化、有教师直接指导等条件。学生在此实习,可以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毕业生和研究生还可直接参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这不仅能够更好地培养人才,也有利于校办企业开发水平的提高。同时,学生通过在校办科技企业的实习,还可以增强市场经济的观念、实践观念、劳动观念等,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 第三,发展校办科技产业,可以增强学校自我发展的能力 教育投资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应多元化。目前,我国高教投资已开始呈多元化趋势。且其今后的变动趋势是,政府拨款比重进一步下降,学校自筹收入和学杂费收入比重进一步上升。据1992年统计,在当年全部高教投资中,属国家财政预算内的占83.45%,学校自筹资金占13.20%,学杂费占3.34%。而在学校自筹收入中,校办产业利润和科技服务净收入占4.92%。这说明,发展校办科技产业已成为高教投资的重要来源,成为解决高等学校办学经费短缺的重要途径。它在改善办学条件和教职工生活福利,稳定教师队伍,吸引人才等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支持了高等学校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