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首先描述了市场经济下大学改革的现象,接着阐明大学只有改革才有生机,在改革时大学要发挥多种功能、树立全新模式、实现独立自主办学。最后指出大学在改革时要始终把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作为基本的任务,要努力发扬大学探究真理、创造知识的优良传统。 【关键词】 市场经济 大学改革 大学改革 发聋振聩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开创性事业。它必然会涉及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中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的调整。大学在这种最为直接、最为严峻、最为广泛和最为沉重的压力和挑战面前,正在作出迅速的反应和积极的选择。大学从长期无法摆脱的“进退维谷”的困境中走了出来。 大学办学在转向,机制在调整,运行在转轨,专业在转型;一校采两制,校中设“特区”;大学在破墙建厦,大步走向包围他们的外部世界。大学校园办起工厂、公司、企业,以及各种有偿性服务实体;大学在租让地产房舍,拥有债券、股份,传统校园形象已经改变。 大学将企业法人代表请进校董会、咨询委员会、评定委员会……,向社会招聘校领导、兼职与专职教授,学校已不是教授、职工的一统天下。大学招生中公费生、自费生、半自费生、委培生多种形式并存;应用性学科毕业生走俏,需求者门庭若市;而一些理论性学科、社会学科毕业生备受冷落、很难入市。乐观与忧虑构成了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的双重变奏曲。许多专家、教授纷纷挺进经济主战场,但也有不少教授宁愿耐得寂寞,潜心钻研学术。大学生翻译导游、家教打工、服务销售,甚至倒买倒卖、伴舞陪酒……。大学中出现这一切,表面看来是一种紊乱和无序的现象,带有一种不确定性和过渡性。象牙塔在商潮中震荡,金字塔在发生一场“裂变”。人们再也无法用传统的眼光来审视经济剧变中大学的形象。 大学的这种变化带有一种萌芽式、探索性和趋势状。它与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所出现的先进与落后、文明与不文明、正确与错误、正常与变态的种种混杂现象相伴相随。人们一时对有些变化价值的大与小、真与伪还难以判定,自然不免对它怀有多重的、复杂的和矛盾的心态和情感。大喜大赞者有之,亦喜亦忧者有之,喜忧参半者有之,无穷忧虑者有之,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主要问题上:1.在发展市场经济下,大学的性质、任务、功能和作用究竟有哪些变化?大学与企业等经济单位的区别点和相同点在哪里?2.大学要办成个什么模式?是不是在走向商品化?大学究竟是神圣的知识殿堂,还是吸引社会的“生产”和“利润中心”?3.大学新的办学体制是什么?是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还是教育机关的附属品、企业的控制对象?4.在市场经济下,怎样正确体现大学教育的价值?怎样培养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体系,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当然,大学实际改革中所涉及的问题远不止此。但是如果对以上问题有一个共识,其他问题也可以通过探索、实践、讨论去逐步求得解答,更何况一些现象的本质特征在短期内尚不明晰,对它的认识和判定还需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 只有改革 别无选择 1.突破单一任务,发挥多种功能 从欧洲中世纪创办的一批正规大学开始,即以它特有的价值和形象屹立在社会公众面前。纵观之,不管大学的功能随着时代在怎样的发展变化,也不管各国的大学办学是怎样的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但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和普遍的规律。那就是在这个高智力密集的场所内,云集了一批国内外一流的科学家和学者,他们可以潜心地追求真理,自由地探讨学术,发展科学和创造知识,交流思想和观点。正是这些探究学术与发展科学的成果和成就,才有可能保证大学在培养高层次人才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推动人类两个文明进步中作出贡献。确切来说,这就是传统大学典型的校园形象。美国的特拉伯顿格充分肯定大学的社会价值,他认为:“印刷业、报纸和其它适应知识爆炸的产物已有几百年历史了,可是大学并未被挤掉,与此相反,却在不断适应变化中得到发展。”“大学是一块由闪光的智慧组成的磁铁,一块磁性很强的磁铁。作为知识的来源,它永远胜过图书馆、报刊杂志和新闻广播。”“显然大学已经用历史证明了其强大的适应力。”①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从各国大学教育的经历以及最新发展趋势来看,人们不是对大学的历史业绩和作用存有分歧,而是对它的时代价值产生怀疑。人们认为,在这个“所有国家都经历了异常迅速的环境变化”②的时代,大学却“忘掉、背弃了它们的社会使命,同时忽视探讨新的真理,而致力于竖起学术高墙来保护古老的信条”。“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与社会之间越来越紧张的关系”。③公众形象地比喻大学是象牙之塔、金字塔。“象牙之塔”喻其脱离社会现实,而一味在构建自己发展的理想蓝图;而“金字塔”又似在比喻大学是用昂贵代价堆砌起来的人类知识和智慧之塔,希望它常立常新、永放异彩,而不应成为只供人观瞻的静止物。这种比喻和批评未免有些尖锐,但也饱含着人们对大学的爱护和期望。 现代大学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也是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柱。大学智力密集,具有多领域、多学科、多技术的优势,具有发展科学、学术和知识的优良传统,它有责任,也有能力和潜力,为现代社会的全面进步作出更多的贡献。80年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整体性的、突破性的、深层次的改革,正说明大学“为了自身的发展将不断适应外部变化,并以先前不可思议的方式重新确立自身的地位”。 我国大学当前最直接、最现实的压力来自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社会用人单位选聘大学毕业生的压力;另一方面是学生选考大学及专业的压力。在社会各行各业,尤其是合资企业、外资企业、股份企业、民营企业,以及高科技领域在公开招聘人员时,大批大学毕业生纷纷落选。其根本原因有三: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市场经济急需专业,如金融、外贸、商务、投资、房地产、信息科学等相去甚远;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狭窄,缺乏通用性、实用性、应用性、复合性知识;学生缺乏认识社会、接触社会实际、以及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