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育一词可拆为教与育两个动词。育可以涵盖教,教却只是育中一个局部的训诲行为,育比教更显重要。因而在大学中,在探究高深专业学问的同时,必须重视文化的传递、文化情境的创设和文化交流的层次。当前的问题是大学更多地重视了教而忽视了育。中国的大学要培养出高质量的跨世纪人才,除专业技术水准外,在文化选择上还面临着两个薄弱带:一是随着改革开放和面向世界的趋势,对外来文化,特别是对发达国家文化的积极因素学习和借鉴不够;二是对中华民族自身五千年文化的考察和发掘不够。更进一步说,凡谈及传统及本土文化,十之八九均溯源至孔孟即止,而忽略了在中国文化中亦占有显赫地位并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的道家思想。其代表人物就是连孔子也十分尊崇的老子。 没有哪一种文化是尽善尽美的。否则世界就将失去色彩,也将停滞不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建立在比较众家的基础上,同时注意时代性,要纵横互补,扬长避短。就春秋战国时代而言,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孔子论“仁”,孟子重“义”,荀子谈“礼”,孙子用“兵”,而老子思想则贯穿道、德、仁、义、礼、兵诸方面。道与德二字虽各家均有所论,但终不及老子辨析得独到与精辟。至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儒家居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儒家思想本身有其深厚的历史基础,对于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的形成起了深远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其适合于封建统治者;而高屋建瓴的老子道德学说却因过于玄虚而被束之高阁,除少数几个朝代外,在整个历史过程中,未能充分扩展其思想的魅力。尽管如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仍是相当大的。儒、道二家对后世的影响相比较而言,儒家偏于外显和形式,而道家偏于内隐和深层意识。从后世广为流传的一些成语中可以查证,人们常引用的一些成语竟有数十个源自《道德经》一书。因此,对于传播与创造文化的大学而言,道家思想同样具有发掘价值和借鉴意义,而针对当前大学校园内及社会上的一些消极迷乱心态,老子思想又不失为另一剂有效的药方。 笔者之所以想到将老子思想引入大学教育领域,是由于其思想之两大特点:一是剖析事理的宏观战略高度,二是无处不在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所著《道德经》是一部博大精深、言辞隽永的哲理诗,历史上曾被誉为“万经之王”,对于我国古代的哲学、政治、科学、宗教等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于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和政治的统一稳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道德经》不仅包含着宏奥的哲理,而且蕴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和系统科学等多方面的基本素材,尤如汪洋大海,内容包罗万象。它以罕见的深度和精度而著称于世,不仅使中国古今众多文人探其玄秘、为之作注,而且吸引了许多西方学者步入这一古老殿堂,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渊源,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在古代,有从养生方面研究和注释的,如河上公、吕洞宾;有从政治权谋方面研究的,如唐玄宗、宋徽宗;有从哲学方面注释的,如王弼等等。在现代,学者们仍就取不同之角度来研究其间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思想。把老子学说视为某一方面的学说,既有片面性,也有合理性,“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仅从某一学科侧面来理解,是盲人摸象,显然是片面的。从另一方面来看,“道”生成了万物,又内含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道”,也有其合理的一面。因此,本人并不打算通过论证推断出《道德经》中有(或无)教育思想的结论,而是指望将其思想引入大学之中来辅助解决教育过程中的问题。 理解老子话之意绝不能脱离其思想主线和基本点。《道德经》总纲可用两个符号囊括:即代表“道”与“德”的无极图和代表“可道”与“下德”的太极图。前者说明宇宙之本根,后者说明世间万物阴阳辩证、对立统一的关系。全书八十一章,主要阐述了无极与太极,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目的在于使人道取法于天道,成为道德高尚之人,这样才能使社会稳定、国邦兴盛、天下太平、寿命延长。老子认为,“人”如能与“道”合一,就能成为一个有益于自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同时有益于自身的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老子“无为”思想的核心恰恰是“有为”的。这一点常被世人误解。其实老子凡谈及“无为”,均指向“有为”,意在遵循事物发展变化规律,不强作妄为,达成的目的是“无所不为”。本人理解“无为”之含义有三层:一是不为不该为之事,才能为该为之事;二是顺应规律,即能以四两拨千斤;三是以收拳之势达不战而胜之功。所以“无为”思想对于当前某些违背教育规律办学的高等教育界领导,或对于机械刻板的教育者,或对于受社会消极影响而舍本逐末的大学生来说,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问题的关键在于,从哪一个角度切入,才能使老子思想与当代大学教育结合起来,发掘出其思想中的教育价值?笔者认为,至少在三个层面上可以找到两者间的结合点:一是大学教育者可择其思想来教育学生;二是大学管理者可择其思想来治理高校;三是大学生可择其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本文仅就第三个层面,即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作一些尝试性的探讨。与此同时,这些结合点也可作为教育者施教的内容和依据。本文之目的在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如果现代大学生能从老子思想中汲取养份来陶冶、丰富自己,势必有助于形成一种既有益于自身,又有益于社会的学习、生活和从业态度及其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