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始终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此,我们发表了朱开轩同志1989年3月应《求是》杂志要求而写的关于此问题的一篇文章(后因发生政治风波,未曾发表)。从这篇文章中,读者可以看出,虽然时隔五年,但是其基本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对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以看出,此项改革势在必行,而且已进行了几年的试验,并在实践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确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征得作者同意,在编发时未作修改,保持了文章的原貌。意在通过回顾历史,说明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必须具有改革的一贯坚定性的精神,只要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要下定决心,排除困难和阻力,长期坚持,决不动摇,直至取得成果。 人们对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非常关注,这是因为它不仅直接牵动千千万万个学生及其家庭,而且对整个高等教育的改革有很大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是否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当前与长远需要,通常可以通过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情况大致反映出来;同时,用人部门也在对毕业生的实际使用中,检验与评价高等教育的质量。因此,要抓住改革毕业生分配制度这个环节,充分利用它所反馈的各种信息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与综合研究,据以推动招生制度、培养过程以及教育结构的改革,使培养人才的工作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 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 正在进行的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在于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有利于增强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动力与活力;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全面质量和高等学校的科学水平;有利于不断改善高等教育的结构与布局,提高整体办学效益。 要达到这样目的,高等教育的改革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并使两者紧密结合,互相渗透。 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本身属于体制改革范畴,但又同教学改革密切相关,可以说是一个中心环节。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由于毕业生分配工作是学校培养人才与社会使用人才的结合点,是学校联系社会的纽带。学校培养的人才适合不适合社会的实际需要,包括专业设置与培养规格是否合理,数量多了还是少了,质量是高还是低,一般情况下,都可以通过毕业生分配这个环节很灵敏地反馈回来而得到检验。它大致能反映社会需要对教育结构与培养质量的现状是否满意,也即教育是否适应了社会需要。诚然,在改革阶段,新旧两种体制转换过程中,在用人问题上,某些社会“短期行为”会时有发生,这一点我们当然要高度注意。但值得我们重视的是:从发展趋势看,这种“反映”的深度将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而得到加强。这是必然的,原因就在于一切企业要想取得高的经济效益与竞争能力,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要有高的工作效益与决策水平,最终都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和专门人才的质量。这一方面对教育的发展当然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与迫切希望;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必定会越来越谨慎与严格,而这对办学者无疑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与鞭策力量。 由此可见,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确是整个高等教育改革中一项举足轻重的内容,搞好了就能有力地推动高等教育的体制改革与教学改革。 传统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起源于建国初期并延续至今的传统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包”与“统”。凡是大学毕业生,不管他的成绩与品行如何,一律都由国家安排就业,而且一入学就宣布这一条,办法就是国家对每个大学毕业生都要以指令性计划的形式,自上而下,统一分配到一个单位去工作,而且,这个单位必须是全民所有制的。虽然,这种分配制度是和我国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和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形式相适应的,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存在着明显弊端。 从学校方面看,由于国家对大学生实行统招、统包、统分的制度,多招一个大学生可以多得一份经费,但不管学校办得如何,毕业生质量高低,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是否适应社会需要,毕业生的出路却无需学校操心,通过国家指令性计划,总是能够分得出去的。这样的分配制度在机制上就形成办学效果无需受社会检验,使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被掩盖了。教育与社会一定程度脱节的顽症长期难以根治,其根本原因可能就在这里。 从大学生方面看,传统的分配制度易于使他们安于现状,似乎是一入大学门,就是国家人;上了大学等于捧上了“铁饭碗”,待业的风险基本解除了。但在毕业分配环节上,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又几乎无发言权,更无竞争可言,一切由组织决定。其结果是:大学生们在努力学习与实施自己的抱负方面,既缺乏内在动力,也没有外部压力,很不利于促进年轻人的上进心、积极性与创造才能的发挥。对于在国内环境长期处于和平建设时期成长的年轻一代,如何创造一种机制,激励他们奋发上进,施展宏图大志,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研究解决的迫切问题。 从用人单位看,由于长期实行国家统一分配毕业生的制度,“选人”的自主权极小,一般情况下,都是被动地坐等上级部门分配毕业生;往往是急需的人才很难分到,不大想要或素质不高的毕业生分来了又必须接受。正是这样的“选人”、“用人”制度,必然导致目前社会中大量存在的专门人才分布不合理的状况:很多单位内部专门人才的层次配置与专业结构比例失调,一些单位人才被积压或浪费,而另一些单位却感到人才匮乏与紧缺。 传统毕业生分配制度的上述弊端,同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深入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趋势越来越不相适应,改革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已经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这一点,无论从理论上、实践上,都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