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格局是当前中国学者分析考察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一个基本范畴。正确认识当前国际关系的重大问题,必须分析国际政治格局,分析国际格局的内部结构,即各种力量的对比关系。 一、当前国际格局的特点 所谓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全球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这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面的内容: 1.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政治力量之间的对比状态,这里的力量主要是指实力,也就是物质力量,即基于经济、军事、人口和技术等因素可测度的国家能力,例如GDP就是评判国际格局的一个基本指标。随着国际关系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软权力”在国际力量构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我们也可将其称为规范力量,即界定、控制与转变世界政治议程和使新兴社会范式合法化的力量。 2.国际政治格局是全球舞台上主要政治力量之间的一种结构状态,也就是说,国际政治格局分析所遵循的是一种总体力量结构的研究方法,实际上不同的问题领域与地理区域往往具有不同的力量结构,而这些结构可能在不同程度上独立于力量的全球分布状况。因此,国际政治格局分析有其明显的遮蔽功能,若想获得世界政治的完整画面,还要辅以进程分析和区域研究。 3.国际政治格局是主要国际政治力量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相互联系性是国际政治格局的一个基本特征,国际政治力量的不同组合,确定了国际格局的不同类型。例如,从拿破仑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尽管其间经历了克里米亚战争、普法战争等重大事件,国家间的力量配置并未发生决定性的变化,但是由于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国际格局(主要是欧洲格局)经历了由多极格局到两极格局的转变。因此,各个主要国家的战略与政策趋向和相互之间的战略关系构成国际格局分析的基本内容。 4.国际政治格局是同一定历史时期相联系的,由于物质力量和规范力量发展演变的不均衡性,国际政治格局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但是在任何时点上都会存在国际力量的对比状态,并不存在国际格局的“真空时段”,只不过某些时点上的格局样式与类型难以辨识而已。 冷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特征是近十年来国内学术界研究和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其中涉及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主要国际力量相互关系状态的重新界定。在冷战时期,我们主要是从大国间的均势角度来思考、讨论国际政治格局的,如美苏两极格局就是美苏之间的一种力量均衡;中美苏大三角就是中美联合抗苏。这种思考的一个理论前提是现实主义的基本假定,即国家间,特别是大国间关系的本质是既相互冲突又相互制约的,是一种“极化”,即“相斥”的关系。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之一便是国际政治经济多元化的发展,这种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极化”世界的趋势。当今世界中“极”的内涵,与历史上特别是冷战时期的“极化”世界有重大区别。冷战时期“极”的内涵更多地表现为“斥”,而冷战后的世界如果存在“极”的话,它在更大程度上将表现为“异”,即差别。同时,在相异中带有吸引力、影响力和相互作用力。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国际政治经济中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相互依赖关系的不断加深。所以,我们在讨论“全球化”与“多极化”两大趋势时,必须看到全球化浪潮对于“极化”世界的冲击与改造。 在一个不完全是极化关系的世界中,各种不同的国际政治力量依旧存在。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虽然不是以前的极化关系状态,并更多地表现出相互间的合作,但是相互制约依旧存在。在新的形势下,相互制约更多的是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合作的方式来实现的。国际制度或国际合作机制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全球化与相互依赖的发展没有消除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利益差异,但是国际制度能够使它们在利益分歧的情况下,通过降低信息成本、减少不确定性等途径,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合作,进而获得由合作而带来的利益。虽然缺乏“合法的集中控制力量”,国际制度仍能通过改变国家的成本—收益计算来约束国家行为,从而创造了极化关系之外的相互制约途径。当今许多全球性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乃至一些区域性国际组织,如北约、亚太经合组织等,在国际政治经济中都扮演着极其活跃的角色。 二、国际格局中的欧洲联盟与欧中关系 关于当前国际政治格局样式的判断,国内学术界的不同学者间尚有很大的分歧。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认识:一超多强说、多极说、单极说、无极说、待定说,等等。但是无论如何,中国和欧洲联盟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欧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上。自20世纪60年代欧洲共同体建立之后,欧洲一体化进程有了长足的发展。1993年欧共体发展成为欧洲联盟,1995年其成员国扩大到15个。1999年欧元的启动,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欧盟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而且具有相当深远的政治含义。2000年欧盟首脑会议通过的《尼斯条约》使欧盟在深化和扩大两个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深化表现为机构改革力度的加大,其扩大的步伐则因《尼斯条约》而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欧洲联盟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独立作用在不断加强,这一趋势主要表现在欧洲防务领域中,同时也反映在欧盟对华政策领域中。 2001年5月15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它的第三个对华政策文件《欧盟对华战略:1998年文件执行情况与今后使欧盟政策更有效的步骤》。这个文件强调,欧盟在1998年确定的“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的基本方针,经过3年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欧盟将继续推进这个政策,致力于强化与中国的全面伙伴关系。这个新文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行动措施,力图更具体、更现实地强化欧盟与中国之间的全面伙伴关系。欧盟提出的对华政策目标有5个:(1)通过加强与中国在各个领域和各个层次上的对话,特别是通过中欧首脑会晤和各个层次的政治对话,进一步使中国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接触。(2)通过加强与中国的人权对话,通过支持中国正在进行的各项改革,支持中国向更开放社会的转型。(3)通过支持中国加入WTO,通过加强中欧之间的商务对话,通过不断解决中欧之间的双边贸易纠纷,使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4)通过加强欧盟对中国长期的,特别是在促进可持续发展、鼓励法制建设和支持经济与社会改革三个领域的援助,进一步完善中国—欧盟的各项合作项目。(5)通过强化欧盟在对华信息领域的政策,扩大欧盟在中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