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柏林墙的倒塌,一种新的国际体系开始了,但迄今为止这一新体系的性质还不太明晰,仍处在变动之中并不断演化。它终究会演变成什么样的体系呢?世界历史显示,当今世界所表现出的变动性在以往五种国际体系的早期阶段都是有先例的。历史上的五种国际体系都历经了如下的生命周期:先是变动不定并呈现多极性,随之趋向定型并形成两极体系,继而两极体系导致大规模冲突或冷战,最后体系瓦解。有迹象表明,历史也许会重演,现今的国际体系可能正在步入一个两极性较为突出的危险阶段。 历史上的五种国际体系 1776年以前的国际体系是多极的,但是在美国革命和其他国际事件的推动下,最终形成了以英国和法国为中心的松散两极结构。到18世纪末,拿破仑的权力日益增强。随着英国、俄国及其盟国联合起来反对具有侵略性的法国,这一国际体系的两极性强化了。博罗季诺战役、莱比锡战役和滑铁卢战役标志着该体系的冲突达到顶点,历史上第一种国际体系由此终结。 1815年,欧洲协调(Concert of Europe)在维也纳产生, 历史上第二种国际体系即发端于此。这一国际体系以力量均衡为基础,旨在防止霸权国在欧洲大陆再起。英国半独立地充当平衡者,帮助维护该体系的变动性。在19世纪前半期大部分时间里,这种协调体系维持了欧洲大陆的和平,这一时期的绝大部分冲突都发生在位于欧洲大陆边缘的俄国和土耳其之间。然而,1848年欧洲革命使欧洲协调体系运作的合法性及其反霸凝聚力遭到侵蚀。对自由主义的英国和法国来说,保守主义的俄国对巴尔干国家内政的干涉是无法接受的。正因如此,第二种国际体系随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而终结了。 从克里米亚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时期很好地显示了国际体系向两极演变的过程。第三种国际体系开始时也呈现多极状态,变动性很强。普鲁士纵横捭阖的外交大师奥托·冯·俾斯麦利用克里米亚战争后地区形势中出现的外交空间统一了德国。在1890年威廉二世将其解职之前,俾斯麦一直成功地推行了他的“实力政策”(“realpolitik”)。如果没有俾斯麦,德国就无法组成复杂的非正式联盟体系。20世纪早期,三国同盟(Central Powers Alliance)和三国协约(Triple Entente)形成,由此产生了一个较为固定的两极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由于害怕被孤立,每一组盟国都更紧密地联合了起来。各种承诺都被强化,军队得到加强,战争计划被制定得更为自动,冲突变得几乎不可避免。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君主国家的崩溃使美国和协约国(the Allies)得以在1919年创立了一种比较正式的集体安全结构。美国和协约国创造的不是拥有一个半独立平衡者的非正式协调体系,而是一个国际联盟。在国联中,会员国同意通过结成一共同体对抗潜在的侵略者来提供集体安全。国联在集体安全方面的试验之所以失败,部分原因在于美国和苏联等国家不是其会员国,而且法国人所提议的严格执行措施没有被采纳。20世纪30年代,世界分化成两大阵营——轴心国的独裁统治和盟国的民主政体。盟国阵营的弱点,再加上由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引起的原有两极平衡的变化,促使希特勒相信他能够通过侵略获得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毁灭了第四种国际体系。 二战后的安全体系部分地是经由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和旧金山会议形成的,该体系是决心运用“第二次机会”设计持久和平的美国及其盟国的创举。这些国家创建了一个新型全球集体安全体系,而联合国是该体系的核心机构。这一体系的不足在于联合国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均需五大国一致同意,而其可取之处是《联合国宪章》第51条,该条强调了单独和集体自卫的权利。这一体系即是历史上的第五种国际体系,但其初期的多极性只维持了几年,因为美国随之开始对抗苏联的侵略。1949年 4月,与《联合国宪章》第51条相符的《北大西洋公约》得以缔结。1955年,西德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订立,两极体系形成。这一体系一直持续到1989年。 历史教训 从上述历史中得到的某些教训可以为今天的外交工作提供指南。国际体系一般会持续两到三代。历史上的国际体系既是由大规模冲突催生的,也是由大规模冲突毁灭的。正如复杂的生物系统一样,国际政治体系也要经历其生命周期:诞生,初期的变动性,随体系的成熟而更为固定,最终毁灭。历史上的五种国际体系,每一个起初都是多极的而不是两极的。多极性使它们较为复杂,体系内的运动变化也比较大,而国家的外交可以灵活多样。历史上的每一国际体系一旦成型,就具有了一定程度的两极性。这一点在20世纪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种强国联盟以及冷战时的两极结构。但类似的现象在此前也发生过,如19世纪初大国联合对法,19世纪中期大国再次联合对俄。 对过去的五种国际体系来说,至少在四种体系中两极结构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基础。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忧虑都把有关各方绑在了一起。国际体系之所以变得更为固定,或者是政治动荡的结果,或者是由于某一联盟运用武力而导致另一联盟作出回应造成的。正如法国学者雷蒙·阿隆就两极体系所指出的:这种体系可能不会比多极体系更不稳定或更好战,但它却受到大规模无情战争更为严重的威胁。实际上,如果所有政治单位都分别隶属于两大阵营中的某一个,那么任何一个地区冲突都将关系到整个体系。(注:Raymond Aron,Peace andWar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Translated byRichard Howard and Annette Baker Fox,New York:Frederick A.Praeger,1967,p.139.)在某些情况下,较为固定的两极结构出现在国际体系生命周期的晚期。这一点特别适用于历史上的前两种国际体系。就冷战而言,两极结构出现得较早且持续了几十年。在历史上所有国际体系中,两极都导致对抗,而且除了冷战时的国际体系外,两极都引发了变革体系的战争。两极虽不是引发大规模冲突的惟一因素,但它提供了冲突的结构背景并使大规模冲突爆发的可能性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