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始终处在一种动荡不安的状态之中,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更是扑朔迷离。对于全球秩序的走向和国际关系的发展,学术界存在着普遍的争论和分歧,但就“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这一点已然达成了共识,也很少有人会否认全球化、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中,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或地区之间的合作已经占据了越来越突出的地位。世纪初的今天思考中国将在新的世纪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将采取怎样的合作策略,是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一 无政府的国际社会 在很多现实主义者看来,在国际政治中取得合作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世界处于一种“无政府”(Anarchy)的状态, 各国之上没有一个共同的政府来强行施加规则和法律。以国内社会的标准来看国际社会的机制是非常脆弱的。在这种脆弱的机制下,国家之间的欺骗极其普遍而且不可避免,因而也就不可能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但事实上我们通过对现实的观察不难发现,在国际政治中合作不仅是可以实现的,而且许多合作并不像现实主义者所描绘的那样脆弱。 “合作”并不等同于完全的“和谐”。和谐要求参与者有完全相同的利益,但合作可以发生在利益相互补充或彼此依存的情况下。合作的各方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满足其他合作者实际的或期望的“偏好”(Preference)。因此从道义上讲,合作也许不是一种最佳的状态,但它一定实现了利益的较为完美的调和。(注:David A.Baldwin,ed.,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Press,1993,p.145.) 对于所谓的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也需要作进一步的阐释。“无政府”顾名思义是指国际政治中缺少一个共同的政府,但它并不能否认一个国际社会的存在——尽管这个社会可能是不完整的。很显然,国际社会上的各种国际关系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非常稳定的行为模式,说国际社会是“无政府”的并不意味着它是完全无组织的。不同的国际实体之间的关系也许在某些领域中表现得较为松散,但在另一些领域中有着极为严谨的建构。同样,某些国际问题的规范和原则存在着较大的争论,而另一些却有着非常完整的运行机制。 因此“无政府”与“无秩序”并非是同义语。国际秩序是各种行为方式的有机组合,它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要素和目标。事实上在国际社会中存在着一系列为各国所承认的共同的规则和理念,它们使各国的行为处于一种有秩序的状态。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吉尔平曾经指出:“尽管国际系统是无政府的,国家之间的各种关系却有着高度的秩序。无政府的国际系统对国家的行为有着一种无形的控制。”均势政治就是一种典型的控制国际秩序的机制。秩序也许潜伏在国际政治中而不为各个国家所知,就像在完备的市场机制中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各个经济人的行为,使它们井然有序地进行着各种交易。国家的行为并不仅仅是由它们的理念和目标所指引,而是由一种超越它们之上的一种共同的框架所约束。(注:Andreas Hasenclever,Peter Mayer and VolkerRittberger,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gimes,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7,p.65.) 一种有效机制的价值所在是它的功能以及它的运作方式。政府机制通过立法和权力来实现秩序。但政府并不是提供秩序的惟一源泉,在无政府的国际社会中,秩序仍然是潜在的,它以不同于政府的其他形式进行着表达。 二 影响合作的因素 有三种因素直接影响到政治实体是否倾向于合作:相互的利益,对未来的预期,还有行为者的数目。这三种因素也是影响国际政治中各种博弈行为的关键。 1.利益结构 不同的博弈对于合作有着不同的潜在要求,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参与者的利益越是冲突,他们就越有可能背离对方,合作也就越难以形成或维持。相反,利益越是一致,合作就越是成功。 利益结构决定了相互利益不仅仅是建立在客观因素的基础之上的,而且还基于博弈者对自身利益的领悟和理解。因此为了理解相互利益的程度(或者加强这种相互性),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不同的利益究竟是如何被理解的,以及不同的偏好是如何被决定的。 理解这一过程的方法涉及到利益的变化。博弈的对抗性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弈者利益的对比、预期和变化。在“囚徒困境”中博弈双方都有背离对方的趋势,如果一方选择合作(C), 另一方是会选择背叛的(D),因为这样他会得到更大的利益:DC〉CC。另一方面, 如果一方选择了背叛,另一方同样也会选择背叛:DD〉CD。困境就在于如果双方都选择合作利益会远大于双方都背叛:CC〉DD。因此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偏好的次序:DC〉CC〉DD〉CD。但如果双方的偏好都有所转变的话,相互的合作就会被认为比单方的背离更具有优势。于是偏好的顺序会变为:CC〉DC〉DD〉CD,而形成一个具有较小摩擦性的博弈(如“猎鹿游戏”(STAG HUNT))。(注:Peter C.Ordeshook,Game Theoryand Political The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pp.122 ~134.)一战之后世界体系由均势政治转向了新的格局,战胜者之间的关系就暂时地类似于猎鹿博弈:彼此的争斗导致了一个短暂的合作。在一个对抗霸权的战争结束之后,其他重要的政治势力往往会有一个对共同利益的预期——继续保持合作以防止可能出现的霸权再次崛起。他们甚至会因此对其他合作者的利益和福利加以考虑。 囚徒困境博弈转向温和型博弈的条件之一是对博弈的多次重复。在重复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博弈者都会意识到合作要远比互相欺骗更为有利。对囚徒困境的分析表明,在国际政治中实现稳定的合作涉及到几个重要的因素:(1 )参与者相互作用的预期行为以及他们彼此联系的决策过程。(2)快速地察觉并对对方的决策迅速作出反应的能力。(3)博弈者都对长期的利益更为感兴趣。(4 )博弈双方有着较为相似的利益结构和偏好取向。符合上述条件的博弈往往会形成合作,尤其是当博弈者通过多次的博弈之后看到合作的远期收益要明显地优于背叛合作所带来的短期利益。(注: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