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色列的选举史上,今年2月6日的总理选举是较为特殊的一次。首先,这次选举不能称之为“大选”,这是以色列选民第一次只进行总理选举,而没有议会选举。各党派在议会的席位没有因为选举结果而改变。其次,这次选举前,两位总理候选人的民意测验支持率相差悬殊。对绝大多数选民来说,不管他们投谁的票,心中可能已经料到谁将会当选为总理。再次,这次选举使得以色列历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沙龙出任总理。中东和平进程开始后,沙龙一直对历届政府、尤其是工党政府的和平政策持强烈批评态度。现在,这位有“武夫”之称的强硬派人物出任以色列总理,使人们有理由对中东和平进程表示强烈关注。 一、沙龙究竟要什么样的和平 在以色列,沙龙一直以强硬派人士著称。1991年中东和谈开始后,沙龙对《奥斯陆协议》框架下的中东和平进程持强烈的批评态度。虽然沙龙曾在1998年10月~1999年5月内塔尼亚胡执政期间担任外交部长,但内塔尼亚胡并未让沙龙过分插手与巴勒斯坦的谈判。2000年7月,以色列、巴勒斯坦、美国三方举行戴维营首脑会议。在会谈的关键时期,沙龙在《耶路撒冷邮报》发表文章,阐述了他对中东和平的看法,提出了“和平的六条红线”的主张(注:The Jerusalem Post,July 21,2000.)。这些主张基本上可以反映出沙龙对有关和平与安全问题的看法。 1.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首都,必须置于以色列的主权之下;耶路撒冷问题不容谈判,否则,它将可能成为引发下一次冲突的定时炸弹。 2.以色列将保留和控制足够纵深的安全区——无论是在东部还是在西部;约旦河谷将成为以色列东部的安全区;以色列西部的安全区将包括整个沿海地区,以确保控制至关重要的地下水资源。 3.朱迪亚和撒马利亚(注:朱迪亚和撒马利亚是古代巴勒斯坦的两个地区名(见《圣经》),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约旦河西岸地区。沙龙在公开场合一直称约旦河西岸地区为朱迪亚和萨马利亚,是想表明该地区古代属于犹太人。)、加沙地区的所有犹太城镇、村庄和连结它们的道路及沿线地区,都应保留在以色列控制之下。 4.解决1948~1967年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的前提是,在难民现在居住地(如约旦、叙利亚、黎巴嫩等)就地安置;在任何条件下,以色列不能接受难民有返回的权利;以色列对难民的处境没有任何道德责任,也不承担经济责任。 5.为了极端重要的生存需用,以色列必须继续控制撒马利亚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以色列用水量的大部分来源于此),巴勒斯坦人应保证不污染以色列的水资源。 6.安全安排:所有巴勒斯坦控制的恐怖主义组织必须解除武装;巴勒斯坦人不能拥有自己的军队,只能拥有警察;以色列继续保持对整个加沙、朱迪亚和撒马利亚地区的空中管制。 沙龙在当选为总理后,在许多场合又发表了他对中东和谈问题上的最新立场: 第一,关于巴以和谈,沙龙的观点是,《奥斯陆协议》框架下的和平进程已无法进行下去,以色列已不再急于与巴勒斯坦达成一项最终的全面和平协议,而是希望达成一项类似于某种停火协议的临时协议。 第二,关于巴勒斯坦建国问题,沙龙过去一直坚决反对巴建国,现在他的态度有所缓和,但仍坚持巴建国的几个前提条件,即巴勒斯坦人不能单方面宣布建国,巴勒斯坦不能拥有军队。 第三,关于巴勒斯坦难民问题,沙龙的基本立场仍然是,不允许巴难民回归现在属于以色列的领土。 第四,关于耶路撒冷问题,沙龙认为,巴勒斯坦不能和以色列分享耶路撒冷及圣殿山的主权。他宣称,任何以色列政府和总理都没有权力单独决定把耶路撒冷的一部分交给巴勒斯坦,只有以色列人民才有权决定是否放弃属于犹太民族的耶路撒冷遗产。 尽管沙龙的立场和主张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但作为利库德集团的主席,他的看法显然反映了利库德集团在中东和谈问题上与前任工党有很大的不同。 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中东和谈的基本原则是“以土地换和平”,以色列工党基本上接受这一原则。巴拉克政府在与巴勒斯坦的谈判中已准备将加沙和约旦河西岸90%以上的土地交给巴勒斯坦。沙龙却主张,只能将40%的土地交给巴方控制。沙龙不仅要保留所有在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犹太人定居点,而且要控制约旦河西岸的约旦河谷地区。沙龙认为,这些地区对保护以色列安全至关重要。沙龙在领土问题上强调安全第一的原则,反映了利库德集团一贯坚持的“以安全换和平”的立场。沙龙在竞选中强调把安全带给每一个以色列人,认为以色列人可以用多种方式来维护自身的安全。针对持续了几个月的巴勒斯坦新一轮起义,沙龙不惜以停止和谈的方式来威胁。他宣称“如果不结束巴勒斯坦起义,就不会恢复谈判”(注:法新社耶路撒冷2000年2月7日电。)。 二、沙龙上台后面临的国内外处境 在国内方面,沙龙是在去年12月以来以色列政局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动后走向前台的。去年12月10日,在仅执政17个月后,以色列工党政府总理巴拉克突然宣布辞职,并表示要参加下一届总理竞选。当时以国内外舆论普遍认为,巴拉克此举是为了防止前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内塔尼亚胡重新上台。巴拉克宣布辞职后表示,希望下一次选举成为“一次关于和平问题的公民投票”(注:The Jerusalem Post,October 11,2000.)。巴拉克的确把内塔尼亚胡当做主要的竞争对手,他认为以色列选民会在他和内氏之间选择自己。但内塔尼亚胡知难而退,不愿在“一个四分五裂的议会”面前再冒一次政治风险。这样,利库德集团主席沙龙就成为巴拉克的主要竞选对手。巴拉克一直希望与巴勒斯坦人达成一项最终和平协议,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但沙龙参选的一个政治口号是:不能以牺牲安全来换取一项协议。在迟迟达不成协议以及不能平息巴勒斯坦起义的情况下,以色列选民最终抛弃巴拉克就不足为怪了。但沙龙上台后面临的内外处境同样不容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