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世界之交的世界来说,科索沃战争无疑是冷战结束以来一次最为重大的国际事件。它对传统的观念,对欧洲局势、世界军事、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都带来严重挑战和深刻影响。对欧洲联盟来说,科索沃战争带来的挑战和影响更为直接,也更为严峻。实际上,一向谋求自主处理欧洲事务的欧盟在这场战争中几乎毫无作为,只是在战争结束后担负了出资重建的任务。欧洲人(欧盟国家)对此颇感失望和忧虑,在战后进行全面总结和深刻检讨的基础上,对科索沃战争作出了各方面的反应,其中最为直接、最为明显的动作之一是谋求推动和加快欧洲政治军事一体化,建设欧洲共同防务。 本文拟在全球视野下,以科索沃战争为导引,从政治一体化进程的角度,着重分析欧盟共同防务发展的深层次动因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科索沃战争后的欧盟共同防务建设 对于科索沃战争,已经实行单一货币并雄心勃勃地进行东扩和南下的欧洲联盟,自认为负有责无旁贷的政治义务。它希望自主解决科索沃问题,以改变其“政治矮子”的形象,奠定欧盟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的地位,使欧洲真正成为“欧洲人的欧洲”并由欧洲联盟来主导,同时展示欧盟的政治影响力和国际作用,证明欧盟是世界格局中重要的一极。潜在地,欧盟也希望藉此约制美国的霸权,减轻甚或摆脱对美国的依赖,使欧盟不再受美国全球战略的束缚,而是按欧盟的利益和战略来处理国际事务。 美国从一开始就对科索沃问题极为关注。除了推行“人道主义”关怀,所谓的制止“种族清洗”以及彰显西方的民主制度之外,美国的另一考虑是防止科索沃问题引发巴尔干地区的更大动荡乃至成为巴尔干“欧洲火药桶”的导火索(注:高秋福主编:《硝烟未散——科索沃战争与世界格局》,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但美国深层次的战略考虑却是要利用科索沃问题来遏止欧盟的分离倾向,控制欧洲,巩固、强化美欧大西洋联盟,并使欧盟成为美国推行其全球战略的小伙伴而非不合作者甚至是对手。美国希望将欧盟整合进美国一极独霸世界的战略中去,防止欧盟离心倾向加大并从联盟内部挑战美国的“一超”地位。 北约的欧洲成员国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科索沃战争,但欧盟及其成员国在其中充其量只能算是个小“配角”,“主角”当然是北约的主导者美国。科索沃战争虽被西方看作是民主国家的胜利,但实际上只是美国的胜利,美国基本实现了其战略意图,加强了对欧洲的控制。对欧盟来说,科索沃战争不但未能成为其展示国际作用、自主处理欧洲事务的良机,反而更加暴露了其政治上的软弱无力和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名不符实。 科索沃战争鲜明地暴露了欧盟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政治一体化滞后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有:政治一体化远远落后于经济一体化,还未能形成真正的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欧盟成员国军事技术装备落后,缺乏大型运输飞机和必要的情报手段;欧盟成员国军工一体化远未完成,各国之间标准不统一,协调性差;空有“欧人治欧”的一腔热情而没有实际措施来保证实施。科索沃战争结束后,欧盟各个方面对这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了反思,真正认识到“欧洲仍然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要使欧盟对外有所作为,必须大力推进欧洲政治一体化。科索沃战争也使欧洲人认识到北约是一部由美国人控制的机器,欧洲人在其中只能被牵着鼻子走。欧洲与美国在防务和军事力量方面的巨大差距和欧盟在军事上对美国的严重依赖,不能不使欧盟领导人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他们痛定思痛,对加强欧洲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后盾——欧洲共同防务——的迫切性达成共识,并采取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政策。 在科索沃战争即将结束之际的科隆欧洲理事会(注:“PresidencyConclusions”,Tampere European Council,October 15,1999,SN 200/99.)通过了“关于加强欧洲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声明”,决心使欧洲联盟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发挥作用。为此欧盟决定加强欧洲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并逐步形成共同防务政策,还决定在2000年底以前把西欧联盟纳入欧洲联盟,使之成为欧盟防务的支柱。另外,这次会议还同意任命索拉纳为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首位高级代表。 此后,欧盟在安全与防务方面取得了迅速的进展。欧盟中的法、英、德、意、西等国家积极进行双边、多边会晤和磋商,就建立欧洲共同防务的设想提出具体方案。 1999年10月15—16日的坦佩雷欧洲理事会特别会议虽然重点讨论的是打击犯罪、移民和避难、建立欧洲司法区三大问题,但对欧洲防务问题也多有涉及。 1999年10月18日,索拉纳正式就任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从而使欧盟有了历史上第一个专门对外发言人。 1999年11月15日,欧盟召开了其历史上第一次外交部长与国防部长联席会议,除了讨论增强欧洲安全与防务特性、把西欧联盟纳入欧盟之外,还探讨了建立欧洲快速反应部队问题,确定了欧洲安全与防务政策文件的框架。 1999年11月,欧洲军工一体化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航空航天公司和法国宇航公司合并成立欧洲航空防务和航天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