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出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5个新独立国家。 如何维护地区稳定与安全是摆在独立后中亚各国面前的一个事关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重大任务,其中建立中亚无核区便是中亚国家为此采取的一项具体措施,目的就是要寻求地区安全。经过7年的时间, 建立中亚无核区的进程现已进入实质性阶段。预计在各方协调磋商的基础上,中亚无核区条约有望很快签署,下一步的重点将转移到条约的具体落实上。中亚无核区的建立已是指日可待,但要真正实施,还需要各方的努力与合作。 一 中亚无核区问题从提出到现在经历了务虚和务实两个阶段: 1.务虚阶段:从苏联解体到1997年12月。这一时期中亚无核区问题尚处于酝酿协商阶段。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 )哈萨克斯坦销毁和撤出原苏联部署在哈萨克斯坦领土上的核武器;(2 )乌兹别克斯坦倡议建立中亚无核区。实际上,这两个方面是互相作用的:不实施哈萨克斯坦的无核化,中亚无核区便无从建立;不建立中亚无核区,哈萨克斯坦的无核进程就有可能出现反复甚至倒退。 哈萨克斯坦的无核进程是从哈独立后开始的。哈本是原苏联4 个拥有核武器的共和国之一,其余3个拥有核武器的共和国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到苏联解体前,苏联共拥有的战略核弹头约12 000枚,战术核弹头15 000~19 000枚,其中,战略火箭部队拥有核弹头最多,其余依次为地面部队、防空部队、空军和海军。原苏联75%的洲际弹道导弹部署在俄罗斯境内,另外25%分别部署在哈萨克和乌克兰,其中哈境内部署了104枚洲际弹道导弹。位于哈中部的塞米巴拉金斯克曾是原苏联主要的核试验基地,在这里曾进行过大量的核试验。 独立初期,哈萨克斯坦尚无意销毁和撤出境内的核武器(注:赵常庆主编:《中亚五国概论》,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365页。 ),毕竟拥有核武器是一种力量和实力的象征,也是一种有效的政治手段,哈最终同意宣布为无核国家是基于以下原因:(1 )哈的经济和科技实力都难以维持一支独立的核力量,更谈不上核武器的更新和发展。原苏联的核研究机构和生产设施全部集中在俄罗斯,核力量的预警系统是按照全联盟的疆域建立的,哈并没有完备的预警系统,这使其核武器难以发挥有效作用。(2)哈独立后面临的威胁主要是民族冲突、宗教矛盾和恐怖主义活动等,核武器的实战价值并不大,且动用核武器解决上述问题是不可想象的。(3)美国等西方国家强烈要求哈放弃核武器, 哈由于在经济上有求于西方,不得不考虑西方的立场。1992年5月, 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首次专程访美,除经济问题外,双方就核武器控制问题举行了磋商,哈在得到美国对其安全的承诺后,同意签署核不扩散条约和履行战略进攻性武器条约的条款。1995年,哈销毁和拆除了所有核弹头。至1997年初,哈炸毁了境内最后一个,也就是第104个发射井,井中曾藏有世界上最大的PC—20型(西方称之SS—18型“撒旦”)弹道导弹。与此同时,撤走了部署在哈的两个战略导弹师,共有898枚弹头、96个运载工具和1.8万吨导弹推进剂(其中有6 000吨庚基——一种可怕的具有腐蚀性、有毒的易爆炸化学物质)被运往俄罗斯核技术基地。至此,哈成为原苏联共和国第一个,也是目前惟一一个放弃核弹头的国家。哈成为无核国家为中亚无核区的建立铺平了道路,创造了必备条件。 建立中亚无核区的想法源于乌关于中亚地区安全的构想。1993年9月28日,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在第48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言强调,中亚地区的特殊性和地理位置决定了在事态向消极方向发展的情况下能对全世界的稳定造成巨大的破坏。这里生活着属于不同民族和宗教的6 000万居民,部署有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卡建议,在联合国下设立常设的中亚安全、稳定与合作论坛,以形成可靠的保障机制,防止破坏现有边界,维护地区和平,打击贩毒,保护生态环境。他说,乌支持完全销毁核武器和无限期延长核不扩散条约。希望联合国宣布中亚为无核区,同时对中亚的化学和细菌武器的扩散实行国际监督(注:〔俄〕阿·卡赛耶夫、伊·瓦什金:《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外交的基本方向》,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出版社1994年版。)。1996年6月,乌总统卡里莫夫访美,得到美国对其中亚无核区倡议的支持。同年12月,卡里莫夫在欧安组织会议上再次提出在中亚建立无核区的建议。不少西北欧国家对乌立场表示支持,日本亦公开表示赞成。之后不久,作为直接参加者的中亚国家开始响应乌的建议,1997年3月,中亚5国首脑于哈萨克斯坦通过《阿拉木图宣言》,表示了建立中亚无核区的政治意愿。同年9月,在乌首都塔什干召开了由乌倡议的有关建立“中亚无核区”的国际研讨会,中亚5 国外长签署了关于建立中亚无核区的联合宣言,决定向联合国提交建立中亚无核区的宣言草案。至此,建立中亚无核区成为中亚各国共同的要求,从而为中亚无核区倡议的付诸实施奠定了必要基础。 2.务实阶段:从1997年12月至今。这一时期中亚无核区以联合国大会通过相关决议为标志而进入实际操作阶段。1997年12月,第5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建立中亚无核区的38S号决议。根据决议精神,成立了5国专家组,负责无核区条约的起草工作,由联合国亚太裁军中心担任该专家组的协调员。1998年7月9~10日,中亚5国、5核国、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代表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举行专家组磋商,讨论中亚无核区条约的草案,征询5核国对条约草案的意见。1999年2月1~3日,5国专家组在乌首都塔什干继续就中亚无核区条约条款进行了磋商。 目前,中亚5国与5核国和联合国建立起了有效的联系机制,正在加紧协调立场,以尽早完成条约的起草工作。 二 中亚国家,尤其是乌兹别克斯坦积极推动建立中亚无核区的动因在于: 1.中亚是冷战结束后一个充满隐患的潜在热点地区。从周边环境来看,世界5核国中的两个——俄罗斯和中国都与中亚毗邻,1998年5月,印度、巴基斯坦相继进行核试验更使中亚周边安全环境趋于险恶,加之伊朗一直在加紧迈向核门槛,从而使整个中亚几乎处于核武器的重重包围之中。为了维护地区安全,中亚国家迫切需要得到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保证,而通过建立中亚无核区恰恰可以名正言顺地要求核国家签署有关条约议定书,以法律形式保证不对中亚国家使用核武器,从而使中亚国家免遭核武器的威胁。同时,中亚地区的南部毗邻连年内战的阿富汗,该国长期处于战乱,包括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内的武器走私十分猖獗,中亚地区首当其冲,深受其害。建立中亚无核区便可以使各国在防止武器贩运上密切合作,并能争取到国际支援,从而有助于整个中亚地区的稳定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