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当前,有关“全球化”是非的争论汗牛充栋,以下文字不想再卷入这种是非过程,而只关注“反全球化”(anti—globalization )(注:“反全球化”这个词语何时出现,无从考证,它也许是西方主流媒体专横而简单的发明,具有相当的贬讽之意,它们把那些多少质疑甚至反对正统的“全球化”意识形态与推动全球化的政策(如美国、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体系代表的)的行为都无端地描述为反全球化(against globalization)。抗议全球化的示威者和言论者很少使用“反全球化”一词。很多情况下,在西方媒体与公众争论中,“反全球化”与“反经济自由化”、“反全球资本主义”、“反全球经济”、“反自由贸易”、“反美国化”等等提法差不多。考虑到“反全球化”作为一个术语已经大量流行,本文使用它,并从中立与客观意义上理解它。)现象,因为这个问题并没有受到中国学者的充分注意。需要说明的是,研究反全球化并不表明作者拥护还是反对全球化的立场。全球化与反全球化问题不是能用是非来决定的。本文是作者从“中立”的角度对最近几年世界范围的“反全球化”现象做的一项调查研究,目的是为了全面而客观地进一步认识全球化问题,加深对今日世界问题的理解。 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相伴而生。如同全球化概念的宽泛性与模糊性一样,反全球化也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理解的概念,它可能指对全球化的否定,对全球化片面性的批评,对全球化(跨国公司、自由贸易、科技创新与国际经济体系全球扩张)的担心,对全球化代表的新阶段资本主义(即“全球资本主义”)的回击,对全球化加剧的贫富鸿沟、社会分裂、环境灾难的不满,等等,不一而足。总之,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可说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因此,我的观点是,同全球化一样,反全球化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另一种全球化,需要深入观察与研究。 目前,全球化已经更加深入到世界各地,以西方为基地的跨国公司与原来的南方、外围、第三世界全球化等地理、政治与经济实体的互动,加上南方、外围、第三世界的分化,以及以非西方为基地的跨国公司的成功,使“全球经济”越来越名副其实。但是,全球化的中心与动力源仍然在西方和其他经济社会发达地区。全球化主要是公司(资本)领导、科技促进、市场发动、政府支持为主题的全球化,相应地,反全球化的中心与动力源也在西方和其他发达地区。 本文主要考察反全球化的内容、特点、原因与前景,并由此对世界问题做一些新思考。谁在反全球化? 行动与言论是判断是否存在反全球化现象的惟一根据,而不是看它们是否贴上“反全球化”的标志。当前的反全球化示威与论点涉及许多方面,但归纳起来,大多数人最集中关注的两大问题是全球正义(glo bal justice)与生态环境维持。 在行动方面,“反全球化”已经成为一场“全球运动”( global movement),原因在于最近几年来,全球范围的反全球化运动不断,一些重要的全球会议已经接连不断成为示威者所称的全球行动日(global days of action)目标。 示威者声称他们的行动是非暴力的直接抗议(non—violent direct action),但实际上往往与警察发生不幸的暴力冲突。 既具有讽刺意味又十分有趣的是,反全球化运动本身已经全球化了。反全球化运动的组成人士来自全球各地的联合会与工会(unions+labor)、 环保组织等形形色色的非政府组织,有土著人(indigenous)、 社会主义者(socialist)、性别平等主义者(feminist), 甚至无政府主义者(anarchist),他们为了共同的反全球化目标而走到一起。 近一年多世界各地的反全球化示威有: 1999年11月30日到12月初,美国太平洋城市西雅图,世界贸易组织(WTO )贸易部长会议在此召开,它雄心勃勃地要发起新一轮多边自由贸易谈判,但没有想到的是,会议内部南北国家分歧严重,会议外部发生举世震惊的反全球化示威。WTO的会议无果而终, 连一直在寻求取得国会赋予谈判自由贸易协定权力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也不得不站在示威者一边说话,因为沉寂了很长时间的美国工会组织,以及向来是民主党支持者的环境保护主义者是这次抗议活动的主角。这次抗议活动虽然让西雅图一片混乱,麦当劳快餐店被砸,许多示威者与警察受伤,但却把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与环境问题充分揭露出来。 2000年1月底,瑞士小镇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WEF)年会在此如期召开,反全球化的示威与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界精英同时抵达,一场谴责全球化的示威也夹杂着诸如砸掉麦当劳餐厅的举动。 2000年2月14日,泰国首都曼谷,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在这里召开, 反全球化的示威游行再一次爆发, 但示威者针对的并非贸发会议,因为贸发会议向来与IMF 等国际经济组织的观点相左,基本上站在发展中国家或者第三世界一边说话,他们示威的矛头仍指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