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政治大国目标的追求与中国的日益崛起 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向政治大国迈进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孜孜以求的国家战略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很快得到恢复与发展,在60年代末,日本经济规模已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7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在世界各地扩张,其经济利益几乎遍及各大洲。在这种背景下,日本要求参与世界事务的欲望与日俱增。经过70年代的彷徨、争论和探索,大平正芳首相的智囊机构于1980年提出了著名的《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研究报告。该报告主张,日本不能继续做“经济大国—政治小国”式的“跛足国家”。这份报告为日本的对外战略转折提供了理论基础。 进入80年代后,随着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日本明确减出了要做“政治大国”的口号。1983年7月, 中曾根康弘首相便提出日本要做“国际国家”,“应发挥与经济大国相适应的国际作用”,其着眼点就是“要加强日本在自由世界和世界政治上的发言权。不仅做经济大国,而且要增加做政治大国的分量”。(《中曾根首相主张做政治大国》,载[日]《每日新闻》,1983—07—31。) 90年代,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世界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剧烈的历史转折给日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日本加大其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政策的调整幅度,加快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目前,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已进入全面实施并竭力推进的阶段。面对挟经济、科技和金融大国实力不断向世界发出挑战的日本,同为东亚大国的中国如何应对,怎样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中日关系,这的确是一个新课题。 在日本以超级经济大国实力为后盾,加速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同时,中国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全力发展经济,加快走向经济大国的步伐。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截至199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76万亿元人民币,提前5 年完成了翻两番的目标。1996年,中国又制定了2010年远景目标。今后三四十年中国经济将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实现腾飞。中国的发展也引来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世界银行在《2020年的中国——新世纪的发展挑战》研究报告中惊叹:“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在一个人口超过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总和的国家,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发展。”还有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认为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提高到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经济实体的地位,并因此对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提出怀疑。现在,国际社会认为中国将成为世界强国的看法已为舆论的主流。然而,外部世界在赞扬或评论中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对中国的崛起存在着种种忧虑与猜测,国际舆论中出现了所谓“中国威胁论”、“遏制中国论”甚至“中国危机论”等不谐和音。某些外国人甚至将西方传统观点简单地套用来分析中国的未来走向,认为中国强大了也必然会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 日本是“中国威胁论”的始作俑者,这一论调在日本相当盛行。这是因为中国的快速崛起是日本所始料不及的,它不仅使中日两国的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也在心理上给日本人以很大冲击。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也是日本经济实力进一步膨胀的时期,尤其到了80年代后期,日本开始进入泡沫经济阶段。这一时期的日本,财大气粗,不可一视。它非但不像以往那般任由美国摆布,还视美国为头号竞争对手,在诸多方面向美国发起挑战,从而导致日美摩擦激化。一时间,“日本威胁论”和“嫌(厌)美论”充斥美日两国报端。在此背景下,日本就更不把亚洲邻国和中国放在眼里了。日本认为,中国即使成为日本的竞争对手,也要在半个世纪或百年之后。进入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日本意识到无法同美国一争高低,回过头来想稳做亚洲“老大”,可又发现身旁的中国正在崛起。于是,日本有了一种“危机感”。作为百余年来亚洲惟一的世界强国并曾独霸过一方的日本,心理上的不平衡以至畏惧情绪,反映在舆论上就是日中友好的提法有所减少,“中国威胁论”的声音在增加。如今,日本逐渐不再视中国为发展中国家,而开始把中国看成自己潜在乃至现实的竞争对手。1995年底日美联合舆论调查显示,三分之一以上的日本人认为中国是其今后最强大的经济对手,这一比例超过了对美国的看法。在某些日本人看来,正在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日本与经济上日渐强大的中国难以保持像以往那种友好关系,认为“中国增强了经济实力之后,对渴望在国际社会增加发言权的日本来说,无疑会成为一个超出纯友好对象范畴的存在。到那时,日中两国就将立即进入摩擦的时代”。(志村规矩夫:《中国的经济大国化与日本》,载[日]《时事解说》,1993—06—05。) 世纪之交,日本由超级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而中国则快步向经济大国迈进,中日两国正在进入“强强型”关系的新阶段。可以说,中日之间日趋明显的两强并立局面,正从根本上改变两千多年来以一强一弱为基本格局的两国关系史。 从历史上看,中日关系呈现三种形态。在19世纪日本崛起之前,东亚国际体系的政治和文明中心一直是中国,日本处于这个中心的“边缘”。在这种体系下,中日关系的特点是中国强日本弱。而从日本明治维新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中日关系则是中国弱日本强。在冷战时代的前半期,中日两国意识形态各异,分属不同阵营,日本追随美国敌视中国,中日两国处于对抗地位,中日关系表现为冷对峙形态。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不断扩大,双边关系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然而,在冷战结束之前,从相对地位来看,日强中弱的格局仍未得到根本改变。这一时期中日关系的基调是友好与合作,并伴有一些摩擦。冷战后,和平与发展进一步成为国际社会的主题,时代为中日两国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世纪之交,中日两国的实力都处在上升期,国际上的影响日益增强。中日之间两强并立或“强强型”关系的新格局正在出现。这种新格局,对中国和日本以及中日关系的影响将是重大而深远的,并且这两个大国如何做邻居,则直接关系到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