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意义深远的巨变。以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为标志的信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人类社会将从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化,知识经济和知识文明将取代工业经济和工业文明,这将极大地促进人类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等方面都发生巨大的变化。相应地,在国际关系层面上也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变革。笔者将结合知识经济的特征和动力因素来探讨一下正在形成演变的国际体系。 一 国际体系(international system)又称国际系统。乔治·莫德尔斯基认为,国际系统是指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要求的社会系统,它包含一组客体以及这些客体之间的关系及其特性之间的关系。(注:GeorgeModelski,Agraria and Industria:Two Models of the InternationalSystems.see:Klaus Knorr and Sidney Verba,eds,The InternationalSystem:Theoretical Essay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1,pp.121—122.)在当代国际关系文献中,国际体系是指一切国际行为主体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总和,包括国家间的关系和其他非国家主体之间的关系。依据系统论的观点,如果把国际社会看作是一个大的系统,把能对这个系统的构成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当作是行为单元的话,我们可以认为国际体系一般是指,根据主要行为单元在全球中所具有的影响力和地位进行分类和排序,从而确立的较为稳定和持久的一种国际关系构架和态势。 莫顿·卡普兰在 1957 年创立了“国际系统”学说, 建立了国际系统的六个模型,(注:Morton A.Kaplan,System and Process inInternational Politics,1957,by John Wiley,Sons,Inc.PP21—53.)并设计了五组变项(基本规则、转换规则、行为者分类变项、能力变项和信息变项)来具体考察每个系统及其差别,其中“能力变项”显示军备水平、技术水平和其他权力因素。我们将主要从“能力变项”的角度,通过对综合国力构成要素变化的分析来阐述知识经济时代国际体系的特点。 通观国际关系史,我们认为已出现的国际体系主要有两种形态,即网状多极制衡体系和两极对峙体系。而可能出现的国际体系主要有:金字塔式的一极统领体系,以及“全球主义者”设想的超国家权力组织管理下的平等和谐的国际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凡尔赛体系就是由美、英、法、日、德、意、苏等几大力量中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国际关系构架和态势,是一种由松散到相对集中的多极体系,其形成的主要依据是以军力为主的国力基础和它们之间逐渐清晰的敌对或同盟关系的演变。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则主要是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各自统领的两大对峙阵营所构成,是一种由集中到松散的两极体系。虽然中国和法国分别游离出这两大阵营,但该体系仍具有鲜明的两极对立的特点,其构成依据仍然是以两个超级大国强大的军力为主体的国家实力。金字塔统领型一极体系在历史上曾有过区域性的实现,如古代中国曾出现过的宗主国与附庸国的等级关系构成的局部一极体系,英帝国鼎盛时期的英国本土与其自治领和殖民地间的等级关系所构成的局部一极体系。但历史上尚未出现全球性的一极统领型国际体系。而超国家权力制约和管理下的国际体系只是“全球主义者”一种乐观的设想,在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化的今天,这种设想在国际关系学界的讨论越来越热烈。 历史上形成过的国际体系多是经过战争,通过对有形资源(土地、自然资源、资金等)掠夺的方式而形成的。占有富足有形“硬”资源和拥有强大的工农业基础和军事实力的国家一直是国际政治舞台的主宰者。国际体系的成型过程和最终态势的形成主要是围绕着土地、自然资源、资本这类有形资源的拥有量而展开的。然而,随着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知识经济的发展,国际关系的范式和过程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体系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也在变化之中。冷战后国际体系的演进较为特殊,这次体系的转换没有经过世界大战,其构成依据中军力因素的作用相对下降,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高科技因素和科技促进下的新经济因素的地位急剧上升,知识经济对正在形成的国际体系有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力。 二 从现实主义学派的观点看来,国际体系的形成过程和最终态势主要是由国家权力决定的,即主要从“能力变项”的角度,由各主要大国的综合国力的对比和演变来实现的。知识经济对国际体系演变的影响主要也是通过对国家权力(综合国力)的作用而得以体现的。 按阿尔温·托夫勒的观点,知识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的报告中明确界定了知识经济的概念,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 knowledge based economy ),即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流通、分配和应用基础之上的经济。其基本特征是,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资本,是价值增殖的源泉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种新型经济把科学、技术、智慧、知识、信息等无形资源与经济密切结合起来,使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发动机。 相应地,在知识经济社会,综合国力各构成要素的作用和地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最显著和最主要的变化是知识信息等科技力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急剧上升。综合国力中的纯粹硬要素(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基数等)是较为定形和难以改变的;而其他要素却因知识经济中高科技的推动而迸发出巨大的新能量。在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军事力、经济力,还是文化力均离不开以知识信息为主体的科技力的支撑和促生,科技力成为综合国力最本质和最基础的要素。一国拥有的知识信息的质量和以此为基础的科技实力以及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潜力,成为确立其国家权力和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的最重要的资本和依据。正如托夫勒所指出的,“知识本身不仅已经成为质量最高的力量的来源,而且成为武力和财富的最重要的因素……事实上,知识是终端放大器。这是今后的力量转移的关键,它也说明全世界争取控制知识和传播手段的斗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注:刘吉、金吾伦:《千年警醒:信息化与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 173页。)可见,科技是现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促进因素和支撑力量,是提高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较量的关键,也成为影响国际体系形成态势的最本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