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20(2001)05-0067-07 我们用什么理论观点去驾驭和审视西方哲学名目繁多、错综复杂的各种流派和学说,是研究西方哲学的一个首要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就会把西方哲学的发展写成毫无内在联系的一本流水账;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我们就不可能真实地反映西方哲学发展的全貌并揭示其内在本质。苗力田先生曾表达了这样的见解:亚里士多德代表了西方哲学的一种观点——实体论,而康德则代表了西方哲学的另一种观点——现象论。我认为这是一种很有见地的看法。概括地说,实体主义与现象主义是贯穿西方哲学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值得认真研究与阐发。 一、从知识主义到实体主义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就以“爱智”,即以求知求真为其主要课题。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是:“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1]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2][P27]“智慧是关于某些本原和原因的科学”[2][P29]。“如若人们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那么,很显然他们是为了知而追求知识”[2][P31]。古希腊时代把哲学称为“智慧学”,实际上也可称为“知识学”。苏格拉底虽然把哲学研究对象从探究自然、宇宙的本原转向人——“认识你自己”,但他所说“认识你自己”,目的是为了获得伦理学的知识,因为在他看来,有智慧有知识的人,才是有德行的人,“美德即知识”。因此,西方哲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与自然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也是古希腊哲学家被称为“自然哲学家”的原因。“哲学在其古希腊罗马起源时就想成为‘科学’,即想成为关于存有世界的普遍知识;它不想成为含糊的、相对的日常见识——意见,而想成为理性的知识:知识。”[3][P77]古希腊时期的哲学,“由于哲学和物理学最初是不可分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构成了基本的观念,后来整个欧洲的哲学和科学,都是在这些基本观念之内活动并至今仍在运用它们。”[4] 但真正的普通科学观念、真正的知识观念只有到了近代“按照新形成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模式”才有可能。文艺复兴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近代由于实验自然科学与数学取得了辉煌成就,反映在哲学上,十六七世纪出现了经验论与唯理论、实验归纳法与数学演绎法之争,哲学发生了从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向。费希特认为,哲学是关于知识的基本原则的科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并把自己的哲学称为“知识学”。谢林指出,知识、真理是客观的东西与主观的东西相符合,如何达到这种符合,是哲学的主要任务。近代知识主义与理性主义、逻辑工具主义的结合,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有力地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我们要想获得可靠的真理性的知识,必须有一套与之相应的科学知识的论证规则与方法。正如亚里士多德指出的:科学知识是普遍必然性知识,不能想当然,而是要通过严格的逻辑证明,即通过三段论或归纳的形式获得。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在西方严格细微的分析方法与逻辑等科学特别发达。同时,凡是科学知识、真理性的知识,一定是具有稳定性与确定性(Certainty),而不是变动不居的或随之即逝的东西。确定性是知识的本质规定,知识必须寻求一种可靠的基础,即寻求知识最后的不变的本体——实体。 “实体”(Substance)是亚里士多德最早使用的一个范畴。古希腊哲学中“存在”(einai/Being)是“是”(to on/to be)的分词,既然有“是”,便有“是什么”(ti estin/what is it)的问题,这就是“实体”。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指出:“存在有多种意义,它或者表示是什么和这个,或者表示质,或者表示量,或者表示这些范畴中的任何一个。尽管存在的意义有这样多,但‘是什么’还是首要的,因为它表示实体。”[2][P152]他又说:“除了实体,任何东西都不具有是其所是和定义……定义就是是其所是的原理,是其所是要么只属于实体,要么最多地、原始地、单纯地属于实体。”[2][P160]“是其所是”即本质(essence)。本质是事物最稳定、最牢靠的东西,本质一经变化就丧失了事物自身的同一性,这是知识的形而上学基础。西方哲学从知识主义必然发展为实体主义。罗素在评论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时指出:“‘实体’一言以蔽之,就是由于把由主词和谓词所构成的语句结构转用到世界结构上面来,而形成的一种形而上学的错误。”[5] 二、实体主义的思维模式 实体主义是西方传统哲学的主要思维模式。所谓实体主义,简单来说,就是以世界的二重化为前提,以追求万物根底为宗旨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方式把经验世界与本体世界对立起来,即主客二元化,把现象与本质对立起来,即“虚”“实”二元化;然后认为变动不居的经验世界只是一种现象,是虚假世界;绝对不变的本体世界是本质,是真实世界。这种思维模式,“其方向可以概括为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普遍、由差异到同一、由变化到永恒、由具体到抽象……由形而下到形而上,最终以形而上的、永恒的、抽象的本质或普遍性、同一性为根底”[6]。 实体主义的思维模式的思想渊源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在西方哲学史上首先把世界划分为变动的具体的现象世界和不变的抽象的概念世界,并认为变动的现象是虚假的,只有不变的概念(定义)才是真实的,是人们所追求的所谓“真本身”、“善本身”、“美本身”。苏格拉底开启了“实体本体论”思想的先河。柏拉图进一步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提出了“理念论”:绝对不变的惟一的“理念”是真实世界,变动的多样的现象世界只是“分有”理念世界。他还通过“线喻”、“日喻”和“洞穴”等比喻具体论证人要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性认识,必须去蔽——现象界所遮蔽的东西,通过理性来实现。基于柏拉图的学说对西方哲学产生的重大影响,海德格尔把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称为柏拉图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