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01)04-0051-09 奥地利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在西方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因为他完成了或者说实现了“语言的转折”。这就是把认识论考察的主体从私有的“自我”扩展为公共的作为人类总体的“形而上学的我”或“世界灵魂”,从传统的个人经验和思维推进到人类语言的水平和层面上,提出了认识的界限就是语言的界限,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就是关于语言的意义以及怎样可能的问题。从哲学观上说,他把哲学归结为语言分析活动,主张“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1]。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批判”活动以1933年为界,先后建立了人工语言哲学和自然语言哲学。前者以《逻辑哲学论》(Logisch-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1922)为代表,后者从《哲学研究》(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1936-1949)为代表。这两种语言哲学对西方语言哲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维特根斯坦先后建立这两种语言哲学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方法,也不无独到之处和启发意义。笔者仅就这个问题作一点评述。 一、意义图式说:通过逻辑分析把握语言的本质 对语言问题的哲学考察,西方学者一直是在“思维-语言-世界”的三维参照系的框架中展开的。但以往的语言哲学家都只是从“三元关系”中的“二元关系”来研究语言,如弗雷格、罗素就是分别侧重于“语言-思维”和“语言-世界”的二元关系来考察语言的。维特根斯坦则从“三元关系”来全方位地考察语言问题,并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建立人工语言哲学。他前斯提出的“意义图式说”就是这一方法的核心内容。 (一)“逻辑图画”与“思想投影” 从“三元关系”来考察语言问题,首先要找到三者共同的东西。维特根斯坦在吸收逻辑原子论的基础上把“逻辑形式”作为思想、语言和世界三者共同的前提。他承认“逻辑形式”具有原子性,世界的原子是原子事实,语言的原子是基本语句(原子命题)。但是,语言与世界是彼此分离的两个领域。人们不能从语言本身中获得原子事实,也不能在经验中直接得到基本语句。这样,他用“逻辑图画说”来改造逻辑原子论,用“图画”的观点来看待逻辑形式,特别是刻画语言和世界的关系。他认为,语言和世界的逻辑对应关系,完全可以用图画和描绘对象之间的符合关系来形象地加以表述。人们用以表述世界事物及情景的象征性符号,同画家勾勒一幅图画所运用的线条、色彩等具有相似的意义,不仅可以对事物作结构性摹写,而且能够创造出它的图式。 维特根斯坦通过一个交通事故模型(或图解)来说明语句表达事实与图画表示事件之间的这种相似性。该模型由汽车、马路、行人、篱笆等组成,所有相关个体都被安置在特定的位置并以一定方式联系在一起,由此它们就明白无误地说明了一件事实。通过这个启示,他确信:一个语句表达一件事实与一幅图画表示一件事情不仅可以等同看待,而且两者可以相互转换。在图画中出现的各种个体可在语句中以相关语词(名称)来代表,在图画中个体之间的特定关联也可在语句中以特定方式把诸名称联系在一起。 语言与世界之间所以能够形成这种图式关系正是思想“投影”(Projektion)的结果。他认为,语言与世界虽彼此分离,但思想与事实、思想与语言之间却存在着直接联系。一方面,人们借助语言思考世界及其事物,世界通过思想“投影”以逻辑图画的形式在语言中表现出来,思想的过程就是通过语言推论世界的过程;另一方面,人们思考语言的意义,是通过“投影”把关于世界的逻辑图画传递给语言,从而使语言成为可能。这样一来,维特根斯坦就以“思想投影”这一概念填补了先天的基本语句与经验的原子事实之间的理论空隙,并从三元关系中确定了语言的本质:“语句传达给我们事态,因此,它必定本质上同事态相联系。而实际上这种联系就在于,它是事实的逻辑图画。”[1](4.03) 那么,思想存在于什么之中?思想是否由语词、记号来表达?罗素就这个问题向维特根斯坦提问:“一个Gedank (思想)是一个Tatsache(事实):它由什么组成,它的组成部分同被图示的事实的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关系?”对此,维特根斯坦回答道:“我不知道思想由什么组成,但我知道它一定有同语言中的语词对应的组成部分。其次,思想的组成部分同被图示的事实的组成部分的关系如何是个枝节问题。而查明这种关系是心理学的事……思想由语词组成吗?不是的!它是由心理成分组成的。这种心理成分同实在的关系和语词同实在的关系是同一种关系。”[2] 语言的本质与语言的意义是一致的,当断定一个语句是事实的图画时,指的就是一个有意义的语句。这就是说,在涉及事实的条件下,一个语句是否有意义,根本上取决于它是否成为一件事实的逻辑图画,亦即是否符合人工语言的标准。维特根斯坦据此来分析语言意义,就集中表现在对语句意义的条件进行考察,从而为“可说的”语句和“不可说的”语句之间、语句与非语句之间划分一条明确的界限。 (二)意义分析与证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