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01)06-0039-06 四、分析哲学的批评 尽管海德格尔思想源于解释学和现象学,但是当它试图更本源地思考解释学和现象学的时候,它就和一般的解释学和现象学开始分离,继而疏远,最终放弃。于是一般的解释学和现象学的视角不能通达海德格尔的思想核心问题。至于分析哲学则放弃了这种通达的试图,它的目的是要借助语言分析来揭露海德格尔思想中的形而上学的语言表达式,即语言的误用。赖尔、卡尔纳普、维特根斯坦、图根哈特和罗蒂等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海德格尔。赖尔发现理解“存在与时间”是困难的(注:赖尔:《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载于《海德格尔与现代哲学》,第53-64页。)。因为海德格尔和分析哲学所使用的语言是两种根本不同的语言。卡尔纳普则对于“什么是形而上学?”中关于虚无的句子作为伪句子进行揭露,指出“虚无虚无化”的语言表达式是空洞的,因此它所提出的问题是伪问题(注:卡尔纳普:《用语言的逻辑分析克服形而上学》,载于《认识》1931-1932年,第219-241页。)。这是由于卡尔纳普将语言只是规定为逻辑语言,它由于其陈述对象而成为不空洞的。与此不同,维特根斯坦似乎能够理解海德格尔的意蕴。对于海德格尔所讨论的存在和死亡,维特根斯坦指出,人在此拥有一冲力去撞击语言的边界(注:《维特根斯坦和维也纳学派:谈话,弗-外斯曼记录》,法兰克福,1967年。)。这个边界实际上是语言可说和不可说的边界。当然他们对于语言的阐释有所不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不论是图象说还是游戏说都不是海德格尔意义上的语言,因为这种语言在它的已说之中聚集了可说的和不可说的。 图根哈特以分析哲学作为工具,对于海德格尔的许多基本问题进行了解剖,如真理,陈述等等(注:图根哈特:《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念》,载于珀格勒[编]《海德格尔,其作品解释的透视》,科尼斯坦.1984,第286-297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关于虚无的分析(注:图根哈特:《存在与虚无》载于维-克罗斯特曼(编)《透视》,法兰克福.1990年,第132-167页。)。图根哈特逐步地揭示了海德格尔对于“虚无”这一词语的误用。他认为,“虚无”是由“不”这一否定词演变而来,它是如此发生的:由表达式1:这不是一个东西,扩大为表达式2:这不是存在者;再扩大为表达式3:这是非存在,进而等同于表达式4:这是虚无。由此可见,“虚无”只是“这不是一个东西”这一表达式的误用,因此“虚无”自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于是它不可思考,也不可言说。如果图根哈特用语言分析法来分析海德格尔的虚无的话,他只能把虚无看成不存在和不存在者,而看不到天之无化,更不用说世界的拒绝,历史的剥夺和语言的沉默了。 应该承认,目前最具影响的是罗蒂对于海德格尔的解读。当然他本人不是严格意义的分析哲学家,其思想实际上是分析哲学,杜威的实用主义,海德格尔的存在思想和后现代观点的混合物。于是他关于海德格尔的阐释都带有上述数种思想的烙印。 1.关于早期思想 海德格尔在探讨此在的存在样式时,将它区分为本真的和非本真的。关于本真的意义,罗蒂理解为“语词的疑问性”(注:罗蒂:《海德格尔反对实用主义者》载于《海德格尔的影响》,第16页。)。这是一明显的有意误读。海德格尔早期的此在问题不关涉于语言,而是关涉于世界,这样此在本真的存在样式在根本上就与语词无关。罗蒂之所以如此强行解释,是因为他怀有一解放了的分析哲学的偏见,试图将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转换成语言问题。关于此在,早期海德格尔还进一步将它规定为立于虚无之地,因为虚无使存在可能,也使存在者可能。罗蒂对此予以了阐释,并联系到西方的历史:“保罗和克尔凯哥尔反对此传统的用法,无非是这样一种试图,即通过一源于虚无的更高力量来创造一真正的自身。”(注:罗蒂:《海德格尔反对实用主义者》载于《海德格尔的影响》,第6页。)当然在海德格尔看来,保罗和克尔凯哥尔根本不可能经验他所说的虚无。事实上,他们只是经历了存在,而这个存在被理解为存在者,要么是最高的(上帝),要么是一般的(人)。 2.关于中期思想 就存在和存在者的区分而言,罗蒂认为:“存在和存在者的区分是一个整体语言的一个专题报告和在一个语言中的个别表达的许多专题报告。”(注:罗蒂:《海德格尔反对实用主义者》载于《海德格尔的影响》,第14页。)这种区分类似于现代语言学中的语言和言语的区分。但罗蒂没有说明,本体论的区分和语言学的区分的关系何在?而且前者在何种程度上能够转换成后者?对于本原的真理,罗蒂写道:“我这样把握,真理在此意味着那在语言的创造本原行为中所生成的。在此语言中,所有的标准被置于一边。用这些标准的帮助,我们区分了正确的和错误的陈述。”(注:罗蒂:《海德格尔反对实用主义者》载于《海德格尔的影响》,第10页。)海德格尔历史性的真理是存在论的而不是认识论的,在此它是存在自身的遮蔽和无蔽。对于无蔽性,罗蒂说:“我认为,这意味着,那通过新的语言所生的无蔽性是人所创造的,这凭借于人创造语言,亦即这样,无物(既非现实的本性,亦非某种本原的目的设置)规定了此种语言。”(注:罗蒂:《海德格尔反对实用主义者》载于《海德格尔的影响》,第12页。)就语言而言,依据海德格尔的观点,不是人创造了语言,而是语言使人成为了人。至于形而上学,罗蒂说:“海德格尔思想中的一个戏剧性的观点在于他的论断,从柏拉图知识的设想到尼采并因此到所谓的实用主义的立场通有一条直接的道路。”(注:罗蒂:《海德格尔反对实用主义者》载于《海德格尔的影响》,第1页。)这三者当然具有一种相似性,不过它要求严格的区分。海德格尔认为柏拉图的理念思想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开端,尼采的虚无主义则是其终结,实用主义只是虚无主义的美国形态,它与俄国主义一样是欧洲形而上学历史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