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8 —0460(2001)01—0042—07 反思20世纪西方哲学,本文拟论证的一个观点是:它表现为从科学主义向人文主义思潮的转变,后者及其相应的思维逻辑逐渐成为哲学的主流。后现代主义哲学是这一趋向的发展结果,“现代性”问题成为这一思潮中的争论焦点。 一、科学主义思潮到人文主义思潮的转变 从启蒙运动开始的对科学的崇拜发展到逻辑经验主义哲学那里达到了高峰,这集中表现在其依据实证科学标准所提出的意义的可证实原则中。按照这一原则,一切命题必须是在经验中可以证实的,否则就是没有意义的。这样,被作为形而上学看待的哲学,就成了没有意义的东西。价值论、伦理学的存在也成了问题。对人的关怀被对科学的关注所淹没。对这一思潮的反抗首先产生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胡塞尔也在“欧洲科学的危机”的标题下对实证主义思潮进行了批判。他把这看作是科学意义的危机,人的意义的危机。随后萨特更是从“自由”的角度论证了人的存在的本质。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它对人类所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促进了存在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进一步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包括在思维方式上由实证主义方式向人文主义方式的转变。这方面的一个标志是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产生。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强调了认识中的文化与历史传统因素的影响作用,知识不再被简单地看作是一个意义证实的过程,并且意义也被解释为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以往我们在谈论20世纪西方哲学时,通常提到存在两个思潮,即科学主义思潮与人文主义思潮。现在,在20世纪结束的时候,应当说,人文主义思潮成了哲学的主流。 二、科学的思维方式向人文的思维方式转变 近代哲学的思考方式深受实证科学的影响,以之为楷模来建立认识论模式。但是这种认识模式是否适用于人文科学,却早在19世纪下半叶起,就受到了新康德主义者的质疑。他们认为,由于“人”这一人文科学的对象,与作为自然科学对象的“物”相比,有其特殊性,因此人文科学自有其特殊的思维方法,即与自然科学的“解释”方法不同的“理解”方法。20世纪哲学对传统哲学模式反叛的结果,进一步促成了人文思维方式的发展。这方面决定性的转折出现在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哲学中,它以“生活形式”概念把哲学的根据放置在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人文基础之上,并且提出“语言游戏”、“家族相似性”、“生活形式”等系列概念,为哲学取代传统的主客体相互对峙的模式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框架,并且为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哲学解释基础。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家们(如德立达、福科、罗蒂等),主要基于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这一框架,从如下不同的角度丰富并逐渐形成了人文思维的逻辑,这就是,真理与意义的可解释性、多元性;重视差异性,反对同一性;重视个别性,反对普遍性;以对话求得的“协同性”来取代再现事物的客观性;引进“权力”概念来解释知识的本质;从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角度来解释理性、主体,等等。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及其对“现代性”的批判 上述人文主义思潮及其思维逻辑的发展趋向,在20世纪后期集中表现为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后现代”是一个与“现代”相对的概念。在某种意义上说,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在批判“现代性”中发展起来的。由于这方面的有关问题目前正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因此本文将侧重对它们进行论述。 按照福科对现代性概念的界定,现代性是一种哲学“态度”,即思想和感觉、行为和举止的方式。它表现为以主体性为核心的理性主义。这种哲学态度并且决定了现代的观念与文化形态(如人对作为客体的自然的征服)。康德的“人是什么”的命题,论究的正是思想和行为的方式。它在认识方面宣称人为自然立法,在道德方面突显人的自由意志与道德自律。黑格尔与康德虽然在哲学形态上有较大不同,但在作为一种“态度”的现代性问题上,则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即都强调主体性、自由、概念(理念)的普遍规律作用。这些即为理性主义,它构成现代性的基本内涵。哈贝马斯曾把黑格尔的主体性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A.个体主义,……B.批判的权利:现代世界的原则要求,每个人都应认可的东西,应表明它自身是合理的;C.行为自由:在现代,我们才愿意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D.最后是唯心主义哲学自身,黑格尔认为,哲学把握自我意识的理念乃是现代事业。”[1](P67—68) 现代性态度的形成主要是由科学与启蒙(反宗教)这两个因素推动的,其中最根本的是科学的作用。科学的革命与启蒙运动的开展,使社会表现为一个世俗化的过程,或者用韦伯的话来说,是一个“世界的袪魅”过程,它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与世界观,形成了人们的理性意识,推动了反宗教蒙昧迷信运动,催生了主体性意识,产生了现代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所有这些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它们也因此构成了哲学意义上的现代性的基本特征。此外,从经济与社会的角度看,现代性表现为两个分离,一是经济领域与政治领域的分离,二是经济与(非功利主义)道德的分离。第一个分离的结果是,政治不再干预经济的运作。第二个分离的结果是实利主义的经济观取代了道德观,社会被看作是应当服从经济,而不是相反。这种实利主义经济观注重收入、财富、物质的繁荣,并把它视为社会生活的核心。在西方,这表现为两个主义: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 “现代性”问题目前正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已发表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本文在这里归纳出这些有关现代性的特征,主要用意在于勾画出一个比较清晰的西方现代性概念的内涵。由于“现代性”是一个来自西方的概念,因此辨清这一内涵是很有必要的,它不仅是学理上所要求的,同时也是实践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