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意识哲学 第一个时期(17世纪初叶—19世纪末):哲学家纷纷提出各自的意义理论。17世纪以来的西方哲学主张科学的职能在于探索真理,哲学则揭示意义,特别是科学概念、假说或理论的意义,这是两者的区别及关系。人们相信意义是说话者自己心里的内容或观念或图象,它决定心外的对象或指称。 第二个时期(19世纪末叶—20世纪中叶):意义究竟是什么?有没有固定不变的意义?等成为注意的焦点。分析哲学预设意义的固定不变性,试图给出语句的“意义”,并且说明同一性、分析性和意义含混。意义所以含混,是因为很难给下述语句或语词找到合适的指称:模态句、命题态度句、整体名词(mass term)、 带副词的句子和疑问句等等。 塔斯基和卡尔纳普的指称语义学给语词各个元素以合适的外延,给语句以真值,给名字以所指(denotation),给谓词以集合,等等。语词元素的外延被给予了,便可由之引出越来越大的成分的外延。这是分析哲学的意义观。 解释学的意义观与此大异其趣。 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指出:意义是对处于一个情况中的主体的意义。它是关于某一事物的,它作为一个意义场(field)的一部分而存在; 并没有任何简单的意义元素。 在第二个时期,对于“如何决定指称”这个中心问题,仍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其一是弗雷格—卡尔纳普范式,要使说话者心里所想的和外界对象挂钩,只须有大多数摹状词适合这个对象,克里普克把这个理论称为“一组摹状词”学说,指出其根本错误在于由之可以推出:一个人孤独地关在屋子里,离开其他说话者的整个社会及其余一切,便能够把心里所想的同外界对象挂钩。克里普克认为,只有当历史的因果链条把所想的同对象联系起来,这才是决定指称的必要又充足的条件。这就是新分析哲学的意义理论,是克里普克、普特南等人关于专名、通名和其他表词(expressions)的意义的新观点, 它强调语言共同体同人群的生活实践在决定指称中的主要作用。 二、意识哲学的的各种形式 (一)笛卡儿基础主义:近400年来的第一种意识哲学 笛卡儿的《沉思录》,由怀疑达到确实性,有两个关键。第一,依照怀疑的本体论目的,由怀疑本身导出一个确实性,即“我存在”的确实性。“毫无疑问我是存在的,因为我受骗。无论大骗子怎样地骗我,只要我意识到自己存在它不能令我不存在。” “我是、我存在”这个命题和《方法论》的“我思、故我在”不同。一个人必能存在,方能怀疑。紧跟着第一个确实性便有第二个确实性。我存在,但我是什么东西呢?答复这个问题就提供了一个完全的定式:我是一个思想者,即一个心灵、理解力或理性。我成为理性或理解力,这便完全丧失了个体的规定性。 依笛卡儿看,自我结果成了惟一真正确实的东西。 这样笛卡儿便作出为现时代(modern age)下定义的两个重大步骤:向内给自我在自觉意识中奠定基础,以及由自我对外朝向原子论的物质世界。这就是笛卡儿的二元论。 (二)英国经验论传统:从洛克、巴克莱、休谟直到逻辑经验主义和卡尔纳普 1.洛克的《论人类的理解力》对理性的起源、性质和限度作批评的考察。洛克否认有天生观念,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经验有两种:来源于感官知觉的观念和来源于反思的、即我们由内省而知道的那些观念。洛克把我们当下便知晓的一切东西都唤作观念。他把复杂观念分析为基本的简单观念,试图以此说明一切观念的起源。 2.休谟不像洛克那样谈到心里的知觉,却把洛克的观念分为印象(原始的)和观念(引申的)。但依他看,我们能够当下直接知晓的东西仍然是我们自己心里的表象而不是外在世界的事物。牛顿已经发现物质的基本原理,现在有必要揭示一个平行的意识机制。心智的原子是“心里的知觉”,对它们并且在它们之间运作的力量是联想。于是休谟提出他自诩为有创造性的观念联想的原理。 3.卡尔纳普接受罗素关于“用逻辑构造来代替被推论的对象”这个提示,努力贯彻罗素的设想,这就是《世界的逻辑构造》的由来。两人都是同休谟一脉相承的, 不过以逻辑构造代替休谟的心理学分析, 把18世纪盛行的观念理论精确化。 卡尔纳普致力于经验知识的合理构造。卡尔纳普的原则是:选做基础的对象必须是“认识上在先的”。逻辑构造分以下几个层次: (a)基本经验:某一时刻的感觉经验的横断面、殊相,即具体、 特殊的经验基础。 (b)现象的共相,由特殊经验构造出来的颜色、气味、声音等。 (c)知觉对象是由视觉的、触觉的对象同时发生构造出来的。 例如一支知觉的铅笔。 (d )物理对象借助于把物理状态配给物理位置和把性质配给知觉位置之间的符合构造出来。 归根到底,世界是由我自己的基本知觉经验一步步地构造起来的。这个“逻辑构造”不过是用新的逻辑技巧再现休谟以观念联想的意识机制为特色的心理学理论罢了。 (三)康德 康德哲学基本上是沿着笛卡儿基础主义方向使主体性或意识愈益精炼的计划。它使理性分离为科学、伦理道德和审美判断各个领域。康德企图以这个方式解决如何把艺术、宗教与道德同伽利略的物理世界图景相配合的问题。和笛卡儿一样,康德主张现代科学方法不仅是揭示自然界真理的新方法,而且是能获得真理的惟一合适的方法。因此现代哲学的首要任务是对科学知识的基础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是由心灵和意识来进行、并且在意识中进行的。这就是说,由主体反思来进行、并且在主体反思当中进行的。要确立的事实就是:认知自然界的最高权威即在认知主体的心灵里。此事要获得成功,哲学需要证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哲学应当具备使人能获致真理的一切认知原则,这就是康德的现代基础主义。他虽则承认直观和概念的结合才使知识成为可能,他却把概念当作“心里的观念”,同外界并无接触,因而陷于意识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