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相继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突出地强调搞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指出:“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并对调整的指导思想、内涵、原则、目标……等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认真搞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于解决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提高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实现农业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中央中共、国务院《意见》指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实际上就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已经基本满足了现阶段人民的生活需求而且还有剩余。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但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发展的。新阶段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是多数农产品发生了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农产品品质与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求不相适应,农民增产不能增收,收入增长缓慢,相当一部分地方甚至下降。 那么,提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不是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陷入困境了呢?不是!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为结构调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试想,在农产品短缺时期,人们连温饱都保证不了,不集中抓粮食、抓数量能行吗!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谈得上结构调整!纵观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先满足人民对农产品的数量需要,再进入质量的提高,也就是先解决吃饱,再解决吃好。我国现阶段的结构调整,是在吃饱的问题得到解决以后,人民生活迈向小康的条件下提出的,是经济发展规律决定的,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向更高的台阶攀登的必然选择。 (二) 这次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其内涵、目标、调整的深度和广度都与过去的调整大不相同。以往的调整,是在农产品短缺的情况下进行的,主要是突破“以粮为纲”的束缚,实行“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也就是在抓粮的同时抓钱,农林牧副渔并举。其调整范围仅仅限于农业内部,主要又是种植业。这对于实现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次调整则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市场约束因素增大的条件下进行的。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简单地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问题,而是要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这种调整,不是一般的适应性调整,而是一次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调整。不仅要解决当前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而且要立足农业和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农业和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还要考虑国民经济的全局。在调整的内容上,不仅要调整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结构,而且要因地制宜,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发挥不同地域的比较优势;不仅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还要调整乡镇企业结构,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不仅要调整产业产品结构,还要相应地调整农业经营方式、农村劳动力结构、教育结构、金融资本使用结构、以及农产品进出口结构。实际上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 (三)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然会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优化。在现阶段农产品相对过剩、农产品的数量已经没有多少回旋余地的情况下,以提高农产品质量来寻求新的发展,必然成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 提高质量,就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扩大优质品,淘汰劣质品,压缩一般产品,使农产品以由大路货产品为主逐步转向以优质产品为主,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逐步从低消费水平的优质走向较高消费层次的优质。目前,从玉溪市的情况看,虽然地委在九十年代初就把“高产优质高效”的提法改为“优质高产高效”,一再强调发展“名特优稀”农产品,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来看,农产品品质不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例如品质差的稻谷、劣质小麦、劣质水果、一般化的大路菜……等等,在同类产品中仍占有很大比重,以致出现了本地产品卖难,外来产品在本地畅销的现象,大米、水果市场基本上被外地产品所占领。因此,应当把产品品质作为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摆在调整的首位,围绕市场需求,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果断淘汰劣质产品,改造提高传统产品,压缩一般产品,大力发展名特优稀产品,这样做,不但可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有利于缓解农产品卖难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优质与品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优质的农产品需要借助于良好的品牌,良好的品牌特别是名牌(包括农产品加工产品)必须以优质农产品为基础。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及其标志,是消费者认识和购买该产品的主要依据,也是生产者和经营者开拓市场,扩大销售的有力手段。充分发挥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是扩大名优农产品市场份额,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步伐加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离开了良好的品牌,优质农产品很难得到市场的认可,实现其价值。由于自给半自给农业经济的长期影响,目前相当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群众品牌意识极其淡薄,有的甚至不知道品牌为何物。这是导致农产品经济效益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就玉溪市的情况而言,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努力工作,树品牌、创名牌的工作已开始引起重视,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从整体上来看,这方面的工作还相当薄弱,需要大力加强。根据我市的现有条件,发展品牌农业不仅必要,而且基础较好,只要下功夫加以培植,有些农产品完全可以成为叫得响、喊得应、打得开的名牌产品,如华宁的冰糖橙、新平的香蕉、竹笋、通海的萝卜丝(条)、易门、峨山的野生食用菌等等。各县区和有关部门应当认真分析,抓住优势明显的重点产品,加大培植力度,搞好产品宣传和生产后的商品处理(如挑选、梳理、打蜡、抛光、包装等),使其尽快创出名牌,占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