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作为地方怎样把西部大开发搞好,搞出实实在在的成绩,上不负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下不负社会和人民的希望,这是我们应持的态度,应下的决心,应树的信心,应做的工作。为此,就要在求实、务实、踏实、落实这“八个字”上下点真功夫和硬功夫。求实,就是做事要讲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务实,就是做事要讲实在性、实效性,不搞徒有虚名不得实惠的花架子;踏实,就是做事要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地把工作搞好;落实,就是要把所确定的任务、目标、指标具体分解落到实处,明确责任、权力,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中国区域发展的划分 据我所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布局,有过三次大的变动和提法: 第一次是六十年代中期以前,是沿海与内地的概念。依据就是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1956年,毛泽东同志听取了中央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4月25 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讲话第二个问题的标题就是《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一是地域范围是指沿海与内地,二是具体内容是指工业,三是侧重点是“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四是沿海是指辽宁、河北、北京、天津、河南东部、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共13个省市区。 第二次是六十年代中期以后,即1964年根据对当时的国际形势作出的分析和判断,吸取前苏联的教训,决定建设中国的战略后方基地。为此,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沿海地区划为一线,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为二线。三线地区泛指甘肃乌鞘岭以东,京广线以西,山西雁门关以南和广东韶关以北的广大地区。具体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陕西、青海五省和甘肃、山西、宁夏的大部地区,以及豫西、鄂西、湘西、粤北、桂西北地区。三线,又有大三线与小三线之分。 第三次是八十年代中期,提出了一个技术梯度推移发展理论。按照这个理论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从“七五”计划开始,将全国按行政区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东部地带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11个省市区,之后新设立了海南省,现在是12个省市区;中部地带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9个省;西部地带包括四川、 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9个省区,1997 年设立重庆直辖市,现在是10个省市区。这是第一次提出划分三大经济地带,并说这是对长期采用沿海和内地的概念反映经济划分态势的做法,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西部地带10个省市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56%,人口占全国的23%,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4%。 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具体划定,发展的重点、发展的政策、发展的支持、发展的条件等实行区别对待,多方面、大幅度地向东部地区倾斜,使本来就存在的差距,一下子拉得更大,各省市区在全国排序位次大调换,经济总量绝对值成倍地拉开,现在还在继续拉大,近期内尚看不到有缓解的迹象。这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呼吁,西部地区人民反映和要求强烈。 党中央、国务院尊重社会的呼声、人民的要求。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和“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围绕西部开发这个主题,江泽民总书记在1999年3月和6月三次对西部地区大开发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第一次讲话中提出:西部大开发是我们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第二次讲话中提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第三次讲话中提出: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抓紧研究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从现在起,这将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据此,正式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决策。东、中、西部本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由于差距的过大拉开,已经超出了经济的范畴,成为一个政治、社会、民族、团结、边疆、安全等问题。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仅有现实的迫切要求,更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其影响不限于当代人,而是关系后代人的问题,必将载入中国的史册,让后来人不忘。 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背景 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重大性、必要性、迫切性以及战略、思路、重点、目标、对策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已经讲得很明确,学术界也有许多论述。在当今国内国际社会背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西部开发的根本任务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富民强省,达不到此目的和解决不了这个富与强的问题,开发就很难说是搞好。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发展有差距,不能不加区别地一概认为是不对的。由于历史的、区位的、基础的、水平的、人文的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有差距一般说是正常的。我们现在讲的差距拉大,主要是指政策的长期倾斜,倾斜力度又非常大,由此而过份地造成区域之间发展差距的拉大,是行政的、权力的、外部的、人为的等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共同作用。可以说从第七个五年计划以来,国家对东部地区是锦上又添花,对西部地区却是雪中不送炭,这是值得总结和吸取的经验与教训。 以四川省和广东省为例,可以看出中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是拉得相当大,这里以七组数据来说明:第一组数据是排序位次,1980年四川在全国是位居第六,现在退到第十位(按四川原来的行政区划范围比较,由第一位退到了第八位),而广东省由1980年的第五位上升到现在的第一位(按四川原来的行政区划范围比较,由第六位上升到现在的第一位)。第二组数据是经济总量,1980年四川国内生产总值是229 亿元,广东是245亿元,广东只比四川多16亿元;1999年四川是3711 亿元,广东是8459亿元,绝对值差距扩大到4848亿元。第三组数据是人均占有量,198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四川是321元,广东是473元,差距是152元;1999年四川是4445元,广东是11635元,差距扩大到7190元。第四组数据是财政收入,1980年地方财政收入,四川是34.62亿元, 广东是36.1亿元,差距是1.48亿元;1999年四川是210.7亿元, 广东是761.68亿元,差距扩大到550亿元。第五组数据是有再退位次的可能,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四川省是3580亿元,排序位次在四川之后的福建省是3330亿元,四川比福建多250亿元;1999 年四川是3711 亿元, 福建是3628亿元,差距缩小到83亿元,如果两省今年各自都保持去年的增长速度,那么四川2000年有可能再后退一位,即退到第十一位,福建将上升一位,上升到第十位。第六组数据是竞争能力,按照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排行榜,总体能力、资产、负债、综合能力四项指标评价,四川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分别排在20、21、22、23位。第七组数据是科技实力,按科技人数排序四川在全国是第四位,但按国家科技部对31个省市区的科技进步基础、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等四个方面综合分析和评价,四川则只排在第十五位,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福建、辽宁、浙江、山东、黑龙江、湖北、吉林、陕西、湖南之后。从以上七组数据中可以看出四川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一是增长速度慢,二是发展质量不高,三是技术层次低,四是市场竞争能力弱。我们不要怕说不好和不足,也不必回避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应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采取实际有力措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