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后期科学技术尤其是近十年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和应用,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人类向新的社会形态信息和知识社会迈进。这一进程向以形成并服务于工业社会,以分割,封闭,滞后为特征的传统教育体系提出了严重挑战,教育改革和革新成为世界和时代的话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德勒尔报告”,美国科学基金会提出的“2061计划”便是这一背景的产物。中国1999年颁布的“行动计划”和“决定”,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鼓励培养创新人才为灵魂,七大旗舰工程,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为建立其新的教育体系,为振兴中国21世纪的教育,奠定了基础。如此气魄,在世界范围内尚不多见。它的精心实施,不仅将对中国在21世纪实现强国梦,并将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进而建立相应的,以开放,沟通,联网,终身为特征的新的教育体系,对何谓素质和素质教育,在理论界,决策层和实践者之间,必须建立起起码,基本和阶段性共识。然而,这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仍然是一个极负争议,且莫衷一是的问题。这不仅因为素质或质量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具有不同政治,文化,教育,宗教,专业背景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个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定义和要求,而且还由于新的社会形态还只是“初见端倪”。这就决定了推进素质教育,建立新的教育体系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在理论上,决策上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实验,校正,深化,完善的过程。我认为,理论界要为这一进程作出贡献,应当把重点从脱离具体时空的纯理论,结果将是莫衷一是的对概念和定义的探讨,转移到对这一进程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研究上来。为此,这种研究至少应当有两个特点: 1.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同时经历三重过渡(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从工业社会向信息和知识社会过渡,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严峻而史无前例的挑战和机遇,探求新世纪中国人应当具备何种基本素质构成; 2.据此提出的理论,建议,方案应当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操作性。本着以上精神,结合本人工作中聆听到的众家高见,就本文立题,发表以下拙见,以抛砖引玉。 由于新的社会形态(信息和知识社会)已“初见端倪”,这就已经为探讨这一形态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或生存于这一社会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素质要素构成提供了一定条件和基础。由于发达国家在这一进程中已经先行一步,他们在这一方面的探索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会有相当参考价值。据此,我认为新世纪人的素质要素构成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基础层次,智力层次和伦理道德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其特定要求。现分述如下: 一、基础层次 它包括体能,情感,技术和能力四个方面素质要素。 (1)体能/情感 发达国家向信息和知识社会过渡中,陈旧工作岗位逐步减少和消失,要求人们具有新的技能和知识的的岗位不断出现,既具有诱惑,又令人不安的三高(高技术,高工资,高失业)社会造成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烈。就业和社会急速变化,人们生活在日益增长的压力与紧张之中。经历多重过渡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则更加复杂,变数和压力更大。不言而喻,这要求人们必须具有健康的体能和情感,是养成其他必备素质的基础条件。报载日本研究y2k 带头人因压力过大竞自杀便是一例。所有学校体育课,课外活动,假期安排,家庭和学校生活,应考虑这一要求和挑战,进行改进和加强。 (2)技能 信息和知识社会也可以说是一个技能性社会,人们需要掌握的技能越来越多。否则,人若失去桥梁,很难接近这一新的社会形态,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工作,生活和发展。学校和社会终身教育体系应当为人们提供至少以下四方面的技能教育与培训 学习技能。 信息和知识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人们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获取知识,比掌握知识多少更重要。为此,计算机及相关基本技能,包括网上信息查询,交流,网页制作,病毒处理,虚拟环境中的学习,研究等等,可谓技能基本功中的基本功。此处,还应包括各种工具书包括电子工具书的使用,及简单调研方法等。 生活技能 信息和知识社会将是网络社会,网络联系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社交的基本联系和方式。新的一代应当越来越多地了解网络,网络功能,掌握网上就业查询,购物,支付,从事金融活动,防范骇客,病毒,风险等技能。学校和社会教育与培训机构还应当使人们掌握其他相关电子工具,包括家用电器,常用器械等使用与维修,汽车驾驶等日常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基本技能。 语言技能 从通讯交流,信息知识传播,交通快捷程度,全球贸易比重越来越大,各国经济发展相互依存度增强等意义上来说,全球村的到来已经不是梦想,而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是现实。国际了解和学会共存(“德勒尔报告”)已成为未来全球村和平共处和安定团结的重要条件之一。人人掌握至少一门最好两到三门外语的技能乃通向此道的必备之桥梁。西欧诸国十分重视外语技能培训,母语以外能同时会讲英法语者,日益增多,在全球化进程中因此得益匪浅。中华文化历五千年不衰,成为古代四大文明硕果仅存者,西方列强过去一百多年中无法在中国建立起殖民文化,中华文化耕植于非拼音的结构复杂的方块字中是一重要保障。因此,新世纪中国新一代如果半数以上甚至人人能操一门以上外语,不仅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增强中国竞争力之绝对必须,也不会有碍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光大,而且,由于上亿人口能参与沟通,交流,博采不同文化之长,将真正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大中小学外语教学目标和要求应当有所调整提高。在相应设定师资培训目标和计划外,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电化教育手段,弥补教师力量不足和薄弱。这在各种语言教学的语音阶段,尤为重要。具备条件时,应鼓励中外大中小学生多种形式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