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半月谈》杂志日前报道,近几年,一些地区纪检部门查处的违法乱纪案件中,有一种现象引人注意:受查处的县、乡两级领导干部中30至40岁之间的成了“主力军”,越接近40岁,“买官卖官”现象等违法乱纪现象越相对集中。一些群众把这跟人们常说的“59岁”现象相对应,称为“39岁”现象。有关部门的一些同志认为,“39岁”现象和一些年轻干部忽视党性修养有很大关系,但是,一些地方在基层干部选拔任用方面,片面理解“年轻化”,甚至搞“一刀切”,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据调查,一些地方在选拔配备县乡两级党政班子时有这样一个“原则”:40岁以上的基本不再提拔进入县级党政班子。一些基层干部抱怨:35岁到不了科级、40岁到不了县外级,就没有什么“奔头”了。基层组织部门的同志算了这样一笔帐:一个大学毕业生到乡镇,至少需要4-5年转为“股级”,再2年转副科,再3年转正科,再3年转副县级,这一个“流程”下来,最“顺”的干部也要12年时间。一个环节跟不上就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一些干部采取“倒退法”,就可以推算出自己是否“还有戏”。一些基层干部感到“政治生命”已经结束,就开始混日子,甚至吊儿浪当,“自己本身有思想包袱,哪还有心思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主持者言】“39岁现象”的出现,说明制度的设定对引导人的行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同志最近才提出要破除“论资排辈”的观念,要“讲台阶而不抠台阶,论资历而不唯资历”。进一步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39岁现象”的发生,其深层原因还是在于干部队伍事实上的“终身制”,由于这种制度的预先设定,导致那些年轻的基层干部一踏入这个“行当”,就产生了“终身为官”和“不断升迁”的心理预期;而当这种心理预期一旦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阻碍时,就会出现上述的“混日子”的行为选择。因此,除了必须要破除“论资排辈”的观念,鼓励和支持年轻干部的脱颖而出以外,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必须进一步破除干部的“终身制”,破除干部们“终身为官”的心理预期,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