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非国有金融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选择 1.发展非国有金融业是国家财力有限情况下的最佳选择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金融业也获得了巨大发展。从金融机构的所有制结构来看,主要是非国有金融获得了巨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涌现出了大量的中小金融机构,突破了国有金融机构一统天下的局面:到1998年底,国有商业银行4家,政策性银行3家,非国有银行95家,其中跨区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9家;城市商业银行88家; 城市信用社3240家,农村信用社41508家,信托投资公司239家,财务公司71家,租赁公司15家;非国有金融机构的资产已达到4.41万亿元,占全部金融资产的28.84%(不含证券与保险业)。同时,有21 个国家和地区的89家外资银行在华开立178家分支机构,资产达到341.8亿美元,其中有22家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另有38个国家和地区的164 家银行在国内设立255家代表处。这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是80 年代初从原来的中国人民银行内部分离出来的国家专业银行,国家政策性银行是1996年前后从原来的国家专业银行中分离出来的,后者变成了商业银行。其余的金融机构是近20年来涌现出来的、中小型的,属于非国有金融范畴。 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的金融业兼并与重组浪潮迭起,每年都有数十起,大的资产规模达到数十万亿美元,世界金融业巨头越来越大,金融业发展走向垄断竞争。金融巨头希望通过增大企业规模,获得垄断地位以求得竞争优势和发展。相比之下,中国过去20年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则是走向多元化和中小化。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家财力不足,无力支持建立与发展大型与特大型金融机构,参见表一。1998年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也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点:当时为了满足国际清算银行关于银行业的监管要求, 即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与其风险资产的比例不得低于8%,国家财力无法直接向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而是只能利用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增加了流动性,财政部就向被增资银行发行2700亿元无限期特别国债来补充资本金,应了“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一俗语,足见国家财政的困难程度。 2.国有金融机构效率低下,不宜再设新机构 纵观世界各国的国有企业发展经验,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弊端在国有企业十分明显,容易发生亏损。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也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国有银行的情况也不例外。从反映银行经营结果的主要经济指标来看,1997年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明显不如新成立的中小商业银行,参见表二。四家国有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只有0.12%,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十四分之一,而深圳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的相应指标已经达到2.9%和2.52%, 接近世界上最佳银行的水平。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银行业的效益普遍下滑,四家国有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降到0.08%和1.55%(注:据中国金融年鉴1999第427页至451页数据计算。),而十家中小银行的相应指标为0.69%和13.87%,远远高于前者, 表明中小银行的业务经营效果远远好于国有大型银行,也表明中小银行内部管理和竞争能力强于国有银行,中小银行在与大型银行的业务竞争中获得了发展和提高。 表一 我国财政收入增长情况单位:% 年份财政收入增长率 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占GDP比例 1979年 1.2 7.6 28.39 1985年 22.0 13.5 22.36 1990年 10.2 3.8 15.80 1995年 19.6 10.5 10.70 1998年 14.2 7.8 12.44 1999年 15.2 7.1 13.87 资料来源:(1)中国金融年鉴1999,第557页、第559页。 (2)项怀诚在2000年3月6日人大会议上的报告。 表二 1997年全国银行业主要经营指标 机构 资产利润 收入利润 人均创利 人均存款 机构平均 率(%) 率(%) (万元) (万元) 款(万元) 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1] 0.12 1.68 1.19 459.2 5218.6 十家中小商业银行[2] 1.82 20.31 37.22 1493.7 57193.5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金融重点课题研究报告1999—05—1。 1.指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 2.指交通银行、中信实业、福建兴业、光大、华夏、民生、广发、浦发、深发和招商银行等十家。 二、发展非国有金融业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1.非国有金融发展水平应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匹配。 最近的20年,我国非国有实质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一时期非国有金融的发展缓慢,两者成长水平极不相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国有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到1998年,非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已经举足轻重,就工业来讲,已达到75%左右,有学者认为1998年中国经济实现7.8 %增长的主要动力就是非国有经济的强有力增长。但是非国有经济并没有获得金融业的有力支持,制约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据权威人士估计,中国目前金融机构贷款的70%投向国有企业,而非国有企业获得的贷款支持不足30%。但是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对1998年贷款发放对象的一项调查显示,1998年底金融机构对非国有经济的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2%,如果考虑表外统计因素的话,估计在50%—60%。这是我们能够查到关于非国有经济所获得信贷支持的最大比例。即便如此,与非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非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相比,它所得到的金融支持远远不足,互相不协调、不匹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现这种不协调的原因之一就是非国有金融的发展不足。尽管不能说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一定要与同样的非国有金融匹配,但是我国国有金融经营的历史习惯、成本、风险判断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因素都要求它把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非国有企业不可能获得有力支持。因此非国有金融机构发展不足,导致非国有企业的融资渠道受到严重限制,影响非国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