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有她惊人的相似之处——当我们在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之谜面前大惑不解的时候,却又同时为她的某些相似之处而拍案叫绝! 1998年10月25日晚上,中央电视台播放的那“在城市找市场困难就逼着我们到农村开拓市场”的语言象一道闪电,穿越了时空的屏障,立刻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到那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当年不也是在城市遇到了“困难”,才逼着到农村去“开拓”的么?! 为什么在中国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每当“困难”“逼着”的时刻,每当发展的紧要关头:……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们都“不约而同”地把智慧的光芒投射到农村这一独特的“天地”呢?! 虽然对这一问题的完满解答并非本文的任务,但这一问题本身却是提是我们—— 这里,是否有共同的东西需要发现? 这里,是否有同构的范式有待提炼? 这里,是否有规律性的密码必须解析? 一 “农村包围城市”,作为一种文本,已载入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光辉史册;作为一种符号,已在中国广大工农群众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作为一种“道路”,它似乎已成为一种历史,进入了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宝库;然而,作为一种现实的行动的哲学,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似乎还没有应有的位置。 我认为,“农村包围城市”,首先是作为一种革命的道路,在当年的历史上,成为中国人民选择的对象;继而,是作为一种给中国人民带来福音的文本而进入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史册,随之,才成为一种观念性的符号进入中国人民的头脑而根深蒂固。然而,随着革命文化在人民头脑中的积淀,如今,它应当腾升为一种哲学——行动的哲学,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上空再现中国人革命和建设、政治与经济的智慧光芒! 令人遗憾的是,在当今的中国,“农村包围城市”,作为一种文本,只有在史册中才能找到它的光辉;作为一种“道路”,只有在历史中才能发现它的轨迹;作为一种口号,只有在中国共产党人沉浸在历史的欢悦中才能听到它的洪声! 然而,历史的发展有它惊人的相似之处;道路的摸索有其鲜活的同构范式。 横在当代中国人面前的建设现实,在更为抽象的哲学层面上警示我们—— “农村包围城市”不但是当年中国人民的革命之路,同时也应是今天中国人民的建设之路! 它不但是当年中国共产党人的军事智慧,同时也应是今天中国共产党人的经济智慧! 它不但是当年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哲学,同时也应是今天中国共产党人的经济哲学! 惟其是哲学,它应是作为一种方法而客观存在; 惟其是哲学,它需要我们突破“包围”的日常生活层面的意念而注入更具普遍性的意蕴! 惟其是哲学,它需要我们突破历史的视界而审视时代的色彩; 惟其是哲学,它需要我们除却革命历史的密码而替换经济现实的方程! 惟其是哲学,它警示我们不要重蹈历史的原初轨迹而要艰难摸索适应时代需要的现实通途! 如是,本已载入档案的理论的哲学,才能成为启迪人们智慧的行动的哲学; 如是,本已是有特定内容的历史的哲学,才能成为时代需求的现实的哲学。 二 问题在于,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的全国人民正在进行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业中,“农村包围城市”的“包围”又当有何新的意含呢? 我以为,在“同构”的意义上,在正效应的视角中,其经济意蕴我们可以将其替换成—— 农村“供给”城市:常识告诉我们,尽管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工业中心、商业中心等都在城市,然而农村经济的特殊性与人类需求的普遍性内容显示:这些“中心”的活动主体—人的基本的生存条件——食粮,却是“包围”这些中心的农村供应的。或许,这就是我们之所以要高度重视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农村“奉献”城市: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史的材料铁一般地证明,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固然有它固有的弊端,但正象其固有的弊端是和任何经济“制度”在历史运行中由于经济主体、经济环境和经济绩效等多因素的交叉影响难免会历史地“显示”出来一样,其历史的功绩也是不容忽视地“存在”着。这里姑且不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整个经济局势翻天覆地的变化。单就独立工业体系的建立这一点,就足以表明这一经济制度在中国这神奇国土上的神奇功效。然而,稍具当代经济史常识的人都清楚地知晓:中国独立工业体系的建立,在“经济内部”是以伟大的农村和农民的无私奉献为前提的:廉价的原材料、廉价的劳动力、无价的原材料和无价的劳动力……不可忽视的是——这种“奉献”今天仍以不同的形式在默默地继续着! 农村“牵引”城市:从社会发展的意义上讲,城市比农村先进,何以落后的农村“牵引”先进的城市呢?!震惊世界的中国经济改革轨迹上清晰地显示,中国的经济改革到了一定程度,农民富了,走向城市……这样,也就“鞭策”着城市改革,因而我们说农村“牵引”城市。奇怪的是,在中国的不少问题上是农村“牵引”城市,农民“牵引”市民,农业“牵引”工业……思考和研究中国问题,对此奇特现象不可不察!也许,这就是中国,有特色的中国和中国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