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技术——社会发展的火车头 信息技术已经在许多国家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对此我国还远远没有形成共识。 人们常常把信息技术与其他技术并列,一说就是高技术的几大领域——信息、生物、能源、材料、海洋等。其实信息技术在当今世界绝不是与其他技术并列的技术。人们会说技术缺了哪一样都不成,没有材料,集成电路就做不出来;没有精密机械,电子设备就没有基础……等等。但有一点被忽略了,那就是造成今天世界各国竞争态势优劣的决定因素不是别的,而是信息技术。例如,战后的日本,六七十年代的亚洲“四小龙”,欧洲的芬兰等,都是靠信息技术才使自己的竞争地位大大超越处境类似的国家和地区的! 前苏联在两霸竞争中输给美国首先是政治上的问题,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信息技术上完全处于劣势。美国是信息技术应用最广的国家,依靠信息技术使整个社会的运行节拍空前加快,其发达的市场经济又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所以其资金每年周转次数比前苏联高出很多。而前苏联(包括“文革”结束前的中国)由于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加上对信息技术的忽视,使得社会经济运行节拍极度缓慢,资金大量沉淀,结果自然竞争不过而落败。可以说,是信息技术决定了当代社会的经济运行效率(就如马克思所处时代铁路、轮船决定了社会运行效率一样)。 信息技术还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社会对知识利用的能力。事实上,拥有绝大多数知识产权的少数几个国家,可以占有世界大部分财富。比起前苏联,我国僵化得少一些、觉悟得早一些,比起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掌握要强一些,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能说是“在缩小”,而只能说“差距加大的势头有所缓解”。 网络经济之所以能产生价值,是因为网络(当代信息技术的核心)把生产与消费的许多中间环节变得不必要了,从而使社会运行减少了冗余,提高了效率。但同时,那些被网络绕过去的人(以及企业、社区甚至国家)也因此被从财富分配的机会中抛开了,因此富的越富,穷的更穷。在这方面我国处在特别地位,是“亚稳态”,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一念之差”可能会陷入“万劫不复”。 西方不少经济学家认为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另一派又认为生产是经济的原动力。不管谁对,网络恰好既推动生产又拉动消费。网络使生产者既能够利用全球的资源与资金,又能够及时了解全球的消费趋势与需求。而消费者则可以通过网络以比从前灵活得多的方式消费及选择消费对象。于是财富就来了。可财富仍是流到拥有资本(如今是网络)的人手里。今天只有掌握网络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二、研发重点——扩大应用核心技术 发展信息技术,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芯片、操作系统、超级计算机、程控交换机……。这些无疑是重要的,但是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些,国家的发展更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社会组织、优化生产资源配置的能力。 以信息技术所依赖的产品的生产而言,日本、韩国与美国的差距并不大,某些方面甚至还超过了美国,新加坡则基本上不能独立地生产重要产品。然而在最近的十年里,日本、韩国的国际竞争地位下降,而美国、新加坡的国际竞争地位提升。因为后两个国家在运用信息技术、控制资金流向新的经济增长方向方面要比其他国家效率高。 在信息技术发展上,我国面临的不少瓶颈问题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许多部门几乎都在竞相投资建设网络,却很少考虑网络运行的相关条件。被相当多的人认为不算问题的域名管理,我们就没有建立一个合理的体系,造成域名资源的浪费及网络运行与管理的诸多问题。一说网络安全,往往就与芯片和操作系统挂钩,但是欧洲各国和日本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和芯片,却同样能够保证安全!而美国国防部用的是自己的芯片和操作系统,黑客不也照样可以打进去?因此,现在在信息安全上的较量是智慧的较量。又如,网络经济的热点是电子商务,而电子商务当前的重点又是“面向企业间的电子交易”。这里面的技术问题非常之多,而我们的科技界却基本不感兴趣。 造成在应用方面科技投入严重不足,除了客观原因之外,对现代信息技术如何才能在全球竞争的社会得到有效应用缺乏真切体会,也是其中重要因素。新一代科技帅才及管理人员似乎应有更强的应用背景。像美国总统的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多数都没有什么计算机科学方面的背景。有的是大企业(如金融、媒体、计算机、通信企业)的主管,有的是化学、生物、环境方面的科学家,有的是著名大学的图书馆馆长。而我国科技管理界吸引企业界人士介入决策过程还不太成功,固然和现行机制对企业界吸引力不够有关系,而我国众多企业家尚处在为生存挣扎的阶段,无暇顾及长远与宏观发展的现状也决定了他们无法用更多精力参与。一个可能的解决办法是吸引海外专业人士建立咨询顾问委员会。不要求这些咨询顾问一定要回国工作,可以定期邀请其中一些人回国座谈考察,一些人可以就地参加顾问会议提出书面及口头建议。把专家机制与咨询顾问机制结合,使二者互为补充,咨询顾问对专家还有评估监督的作用。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提是“内容”。有人比喻说,人类在音乐方面的发展早期是注意乐器的制造,后来是注意作曲以充分表现乐器的音乐,而到了近代则把竞争集中于指挥与演奏,看谁能利用乐器的表现力最好地诠释乐曲。今天,信息技术的竞争也在逐步从软硬件性能的竞争向搭载内容的竞争转化,发展“内容”是发展信息技术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