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国后西部开发的历史进程 (一)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的西部开发:以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国防生产科研基地为重点 在50年代,“一五”计划的156 项援建项目和国内配套项目中有相当数量是配置在西部的,奠定了西部地区起步工业化的基础。在60和70年代,国家在西部许多省区进行了“大三线”建设,进一步加强了西部地区的工业基础。 1953年, 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进行了以苏联援助的“156项”,以及国内自行设计建设的共计694项限额以上的重点工程为中心的工业建设。项目布局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其中西北地区占项目总数的22%,仅次于东北地区(东北地区位居榜首,占37.3%),西南地区占项目总数的7.3%,整个西部地区占项目总数近三分之一。 这些项目建设初步奠定了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基础。“一五”时期的项目设置上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兴建的项目主要是能源、原材料和部分重型加工工业项目,使西部地区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就带有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特点。 “三五”时期,鉴于当时国际环境和我国周边形势的变化,国家作出了按一、二、三线进行战略整体布局,集中力量建设三线战略大后方的决定,从而形成我国经济布局的一次战略性大转移。“三五”时期,三线地区占全国投资比重高达52.7%,重点是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五省和山西南部、湖北西部、湖南西部等地区,其中四川占全国的投资比重高达13.6%。而“大三线”以外地区,投资比重都有所下降。在整个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对三线地区投资2000多亿元,形成固定资产1400多亿元,占当时全国固定资产总额的1/3;形成了45个以重大产品为主的专业科研生产基地和30个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进一步加强了西部地区的工业基础。 纵观80年代以前,西部开发经历了两次投资高潮,建成了一批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国防科研生产基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但是,80年代以前的西部开发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依靠国家集中投资和直接配置资源进行的,没有着力于培育地区经济增长机制和发展功能,经济效率低下,市场发育缓慢。虽然经过几个五年计划建设,在西部建成了一大批工业项目,但因其与当地的工业基础脱节,技术和产品配套主要与区外进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方经济和广大农村发展落后的局面。 (二)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西部开发:重点建设基础设施,帮扶农村脱贫和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进入80年代后,根据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国家继续大力支持西部地区开发建设,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1993年中央制定和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对西部老、少、边、穷地区摆脱贫困给予倾斜。1993年中央颁布了“关于加快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决定”,从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着手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同时,鼓励东部地区通过横向经济联合和对口支援,帮助支持西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80年代以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六五”计划开始,国家投资重点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同时在沿海地区起步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六五”时期,东部地区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47.7%,比“五五”时期(42.2%)上升了5.5 个百分点(见表1)。“七五”时期,国家按东、中、 西部的序列安排投资重点,投资的地区配置进一步向东部地区倾斜,东部地区基本建设投资比重达到51.7%,比“六五”上升了4个百分点;而中部、 西部比重继续下降。“八五”时期,东部地区投资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到54.2%,比“七五”时期又上升了2.5个百分点。同时,国家对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实行优惠政策,使沿海地区的投资边际收益明显提高,吸引了内地生产要素大量东流,使东部地区受益程度明显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这一时期,国家继续大力支持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 表1 各五年计划时期东、中、西部基本建设投资比重* 53-57 58-62 63-65 66-70 71-7576-80 "一五" "二五" "调整" "三五" "四五" "五五" 东部 36.938.434.926.9 35.5 42.2 中部 28.834.032.729.8 29.9 30.1 西部 18.022.025.634.0 24.5 19.9 81-85 86-90 91-95 96-98 "六五" "七五" "八五" "九五"前三年 东部 47.7 51.7 54.2 52.5 中部 29.3 24.4 23.5 23.2 西部 17.2 15.8 14.7 15.6 资料来源:1950—1995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