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面现实,正视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10.6%的速度增长,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持续增产丰收,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改革开放20年是新疆经济发展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也是人民所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近几年来的经济发展却很不尽如人意,经济运行出现较大的波动和振荡,形势相当严峻。一是“九五”计划完成情况不好。1992年以前,新疆经济增长速度略高于全国平均速度,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排位由1980的的第16位上升到1990年的第10位,相对差距有所缩小;1992年以来,全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新疆有点跟不上趟儿,经济发展速度也相对落后,1996年和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均未达到计划目标,分别降至6.4%和7.3%,比“九五”计划年均增长10.5%要求低了3.2和4.1个百分点,在全国居于后位。 199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排位也由第10 位后移到第12位。1999年1—9月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1%,经济发展比较平稳,总的情况好于去年,但要完成8%的增长目标, 第四季度增幅须达到10%以上,难度很大。从目前情况看,2000年经济增长幅度也不会太高,要实现“九五”年均增长10.5%的要求,其难度可想而知。二是我们寄于厚望的“一黑一白”两大支柱产业都遇到了市场的严峻挑战。石油勘探开发虽不断传来好消息,但进程不够理想,与原来的预期尚有差距,石油投资也有所下降;石油生产加工和石化基地建设,也因市场形势变化而严重受阻。棉花生产虽已提前实现年产3000万担目标(1998年实际收购量为3006万担),1999年也将是一个大丰产年,然而由于棉价大幅下调和棉花品级的大滑坡(一、二级花比重由过去占80%以上,1998年下降到16%左右),给棉农带来的不是丰收的喜悦,而是减收的困惑。由于近年来国际国内棉花产供销严重失衡,国内棉花库存高达1亿担以上,要消化还需1—2年时间, 棉花市场近期难望根本好转,国家已明确要求新疆棉区要控制限产。三是工业经济效益在低位上继续下滑,财政日益困难。全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百元资产实现利税, 1995年降至4.10元,(为全国的49.46%,排第26位),1998年下降到39.4元(为全国的56.94%,排第20位)。1999 年工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1—8月效益综合指数为61.3%,比去年同期上升14个百分点,其中降息等政策因素起了很大作用。企业亏损仍较严重,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净亏损9.1亿元,应收帐款和产成品资金占用流动资产高达39.3%。 财政收入虽以年均11.8%的速度增长,但财政支出基数大, 负担重,已难以维持正常运转,陷入前所未有的困难境地。四是人民所得实惠与经济增长不相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80年居全国的第16位上升到12位,但职工平均货币工资则从第3位下降到12位,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到15位; 人均农业总产值在全国高居第3 位, 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则从1980年的第13位,1990年的12位,1995年降到24位,1998年又降到25位。1990年以来8年中位次下移13位。 农民收入与农业生产增长形成反差。而内蒙古、广西、宁夏三自治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980年时均低于新疆,到1998年已分别高于新疆381元、371元和121元。 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近几年新疆经济出现滑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讲,高增长的内外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调整时期,国际经验表明,在调整时期,由于传统产业供给过剩,需求不足,而新兴产业比重偏小,带动不够,经济发展速度必然有所回落。从新疆自身看,除了历史的和自然地理等原因外,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经济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未能及时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二是经济结构,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产品、企业组织和技术结构等不能适应市场的新变化;三是在更深层次上,是两个转变严重滞后,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差,遇到较大的市场波动,便会陷入被动和困难的境地。 面对当前的困难和问题,我们不应消极悲观,无所作为,也不应回避问题,轻描淡写,掩盖矛盾,甚至弄虚作假,玩弄数字游戏,而应直面现实,正视困难。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像湖北省、陕西省领导那样,敢于承认问题,把困难向人民群众说明白,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解放思想,依靠群众,不断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新路子,才能逐步改变被动局面。 二、对西部大开发中新疆经济发展战略的审视 我们已迈入新世纪的门槛,全国和各省区都在着手制订“十五”计划。这是进入新世纪、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全面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将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新的形势下,首要的问题是必须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战略,其基础和前提就是要对前阶段经济发展战略认真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1.对新疆经济发展战略演变的简要回顾。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以前,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委曾对新疆经济建设的道路问题作过一些初步的有益探索。如根据绿洲农业的特点,强调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五好”新农村的要求;根据新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的特点,提出建立地方工业体系的设想,等等。但在当时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只能按全国的模式和部署进行建设,尚未能明确提出和形成系统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按照全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结合新疆实际,积极探索符合区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子。 一是“六五”、“七五”时期,重点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及大力发展轻纺工业。1986年提出,在“七五”或更长一些时期内,要确立重点发展“大农业”(农牧业和以农牧产品为原料的轻纺、食品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方针,还制定了建立“三条龙”(棉花生产、加工、畜产品生产加工和瓜果生产加工)生产经营体系的规划。“九五”时期,进一步强调,新疆现阶段必须走主要依靠大农业振兴经济和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