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基础在农村 金融和其他产业一样,也需要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这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可是,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受东南亚金融风暴等种种原因的影响,“金融是经济领域的高科技,是少数专家才能玩的大学问”,“言必称今日华尔街”的思想大肆蔓延,一度成为经济舆论的主流,不良影响甚大。这种影响至今未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相当危险。按这种思路去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不仅有违经济常识和规律,而且严重脱离中国实际,是一种严重缺乏历史眼光的浮躁的表现,最后会给中国经济造成严重危害。其实,就是在美国,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也不是少数金融家说了算的专属领地,其主体乃是数以万计的遍布各州、县的中小银行和基金。这与其工商业的主体并非由几十家名牌大企业,而是由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所构成的局面是相一致的。正是这些作为主体的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工商业的合作与共荣,才形成了美国经济的强大基本面和创造力。试问一下,有多少今天高居“财富500强”排行榜的明星企业是近30年尤其是近10年才从中小企业发展起来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微软。中国经济现在基本上是由一条腿走路,就是缺少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银行这条健康的腿。要使中国银行业真正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从农村和小城市开始,试点和发展民间商业银行。这样做,不仅不会产生大的金融风险,而且可以走出一条真正符合中国金融业实际的发展路子来。要遵守客观实际和经济规律,从简单的金融和银行业务做起,从农村做起。金融更重要的还是老百姓的事,而主要还不是什么金融高科技。要放手让人民去创造,去发展。中国是一个金融基础薄弱和农民占主体的国家,一下子让金融高科技化是很危险的,只能一步一步来。 改革的突破口也在农村 建立符合现代中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需要的银行体系,进行国有商业银行体制的市场化改革的真正突破口只能是在农村和小城市,而非大中城市。前几年,我们在一些中心城市进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试点工作,其基本所有制仍是国有制,结果并不理想,其中一个主要的认识论原因就是认为银行业务是高科技,只能在中心城市搞。另外,这几年在城乡推行的信用合作社的改革因为产权和所有制难以突破也未收到预期的效果。事实上,中国农村和小城市的人口总数超过十亿,是中国社会和市场的主体。同时,乡镇企业的全部,国有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大部都集中分布在农村和小城市,是它们构成了国民经济的主体,仅乡镇企业就占了半壁江山。再次,中国农村和小城市居民的社区稳定性和融合性都很强,具有长期的血缘关系,劳动协作和社会交往,彼此间十分了解,信用基础强,人文同源性很高。费孝通先生在这方面的研究早已卓有成效。这三大因素决定了中国银行和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和服务的主体和重点都必须放在农村和小城市。这不仅可以缓解中国经济的突出矛盾,消除金融瓶颈,更重要的是,它从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意义上有利于促进农村和小城市的现代化和城市化,有利于更充分地调动中国社会的积极因素来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大业的真正完成。农村和小城市才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宏图能否实现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精神是不可低估的,他们绝不缺乏经办银行的智慧和热情,近些年大量存在的民间借贷关系甚至形形色色的高利贷现象和频频出现的金融集资、诈骗、骗逃汇等案例都从反面证实了这一点。现在是放开让他们依法自主经营的时候了。中国每一次真正的重大变革都从农村开始,要成功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同样不可忽视地域广阔的农村的作用,因为中小企业和中小银行的大发展才是推动农村和小城市走向现代化的唯一出路,才是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乡镇企业是一面镜子 从农村和小城市开始,向民间资本开放银行业,除了可以缓解数以百万计的中小企业的融资矛盾,为中小企业的大发展提供一个生机勃勃的金融环境外,还可以为大中城市国有银行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丰富的经验和培养出数以万计的银行家队伍,奠定中国金融业大发展的体制和人才基础。这个贡献与中国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一样,必将给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首先,它有利于探索银企共同发展的良性市场机制,有利于中小企业在结构、技术、规模、资本和管理上的现代化升级,而这正是城市经济改革所必需的,尤其是国有银企,政企关系的改革所急需的。其次,民间商业银行出于利润和风险的双重考虑,会真正建立起高效而系统的针对具体的自然人和法人的信用评估、债务债权处理和存贷款担保制度,而这也是国有银行的改革所急需的,仅向外资银行学习和借鉴肯定是不够的,弄不好会犯食洋不化、囫囵吞枣的错误。第三,真正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银行家队伍的产生和壮大同样需要从民营银行中产生。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管理,需要有他们来撑起至少半壁江山。乡镇企业收购或接管国有企业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会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和提醒。国有银行低效率的原因,一是因为行政垄断,产权没法明晰,二是银政难分,金融腐败屡禁不止,难以根除,缺乏真正起支配作用的市场利益驱动力和市场竞争机制。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深刻而严重,必须认真吸取。中小银行为银行业的产生,按市场机制运行,让银行也踏上竞争之路。中国要集中精力,当机立断,办好这件事。 公有制主体不会削弱 农村和小城市民间银行的大发展,只会使中国经济和银行业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而不是削弱。首先,中国当前金融资本的主体在大中城市,在农村和小城市进行非国有银行主要是民营银行的试点和推广,不会造成对银行业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冲击,也不会导致大的金融风险,相反,可以激活当前严重缺乏活力的金融市场,缓解经济矛盾。第二,即使民营银行今后发展了,壮大了,也不会动摇这个公有制的基础地位。为什么呢?动态来讲,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目标是建成真正适合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银行系统,且是以股份制为基本组织形态的,而改革的实践和发达国家的经验都证明,股份制与传统的私有制有本质的不同。党的十五大说股份制社会主义可以用,是完全正确和即时的。这些年,我们用股份制改造国有企业取得了重大进展,就是明证,也就是说,股份制并不会改变国民经济的所有制性质。只要国家在法制和政策上加以引导、扶持和监督,使私人商业银行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实力后,必须进入证券市场,成为完全意义上的股份制上市银行,成为公共银行,就完全不用担心私有经济在银行业会冲击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因为私有到一定阶段后它就通过证券要求市场变成公有银行了,所谓“人人有其股,人人是主人”。但不能一开始就搞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要吸取这几年信用社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不要党政干部参与其间,银政要严格分离。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民营银行,其改革之最终共同市场平台都是股份制的上市公共银行。到实现这一目标的时候,就可以说,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金融业、银行业就已经建成了。这一方面有效克服了贫富分化的加大,有利于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又建成了真正产权明晰、银政分开、效率优先、顾及公平的银行市场。时机成熟后,可以让民营银行和民营资本进入基金、证券和保险市场甚至外汇市场,鼓励它们跨地区、跨所有制甚至跨国进行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