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264;D232;D6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00)03—0045—10 1956年,在毛泽东的倡导之下,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在文化科学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后来简称“双百”)的方针。次年,便发生了扩大化的反右派运动。关于这段历史,国内史家惯用“逆转”一词。而“阳谋”之说,则成为那个时代过来的知识分子心中一个难解的结。对此,为了求得科学的认识,需要客观地弄清楚毛泽东关于“双百”的思想及其变化,这是问题的枢纽所在。 一 我们知道,毛泽东于1951年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3年又就中国历史问题研究表示了要“百家争鸣”的意见。1956年4月28日, 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讲学术,这种学术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多。随后,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向各方人士公开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他还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李森科、非李森科,我们也搞不清。有那么多的学说,那么多的自然科学。就是社会科学,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说,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据此,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发表讲话说:“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工作主张百花齐放,对科学工作主张百家争鸣,这已经由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过了。”(注:参见龚育之、刘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出》,1985年5 月21日《光明日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43~244页。)以上表述,意思很明确,即所谓“双百”,是党对文化科学领域所主张的方针。如果将这两个艺术化了的词句换一种说法,实际上就是提倡创作与学术的自由。这可以说是毛泽东“双百”思想的一个层面。 受五四大潮熏陶,投身政治活动的毛泽东,青年时代即追求学术自由。他曾在《湘江评论》上著文说,自由讨论学术是“人类最可宝贵,最堪自乐的一点”,主张在学术方面彻底研究,“不受一切传说和迷信的束缚,要寻着什么是真理”(注:《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368、293页。)。他提倡独立思考、破除迷信,藐视学术权威,反对师道尊严,反对大人物压制小人物,认为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这些具有鲜明性格色彩的思想,伴随毛泽东一生直至晚年。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 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重要讲话,谈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说着说着,他便转到了“许多新生事物,在旧社会几乎都是被打击的”话题上,他举了古今中外的例子,讲到司马迁的《史记》,哥白尼的天文学,意大利的伽利略,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开始人家都不承认他。新生力量要被社会承认,要经过艰苦奋斗。我们这社会不同一些,社会主义社会,但还有许多新东西是受压抑的,碰上官僚主义者,碰到顽固派。“因此,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不要轻率地作结论。”(注: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27日。 )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后来又多次表述,为人们所熟知。 在被认为是纯学术或纯艺术的领域,毛泽东历来显得十分宽容和大度,对以势压人的学阀态度,对用政治力量干涉科学家的研究自由和艺术家的创作自由,不以为然,且以身作则。1956年2月19日, 毛泽东专门致函刘少奇、周恩来等,就当时在中国讲学的一位苏联学者向陪同人员谈他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孙中山的世界观有不同意见一事,指出:“我认为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这是学术思想的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无所谓损害威信。”“如果国内对此类学术问题和任何领导人有不同意见,也不应加以禁止。如果企图禁止,那是完全错误的。”(注:《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10页。)表达了在学术问题上人人平等的思想。苏联在遗传学领域,曾用贴政治标签的做法,强制推行李森科学派,打击摩尔根学派,造成恶劣的影响,毛泽东对此十分重视,指示有关部门认真讨论。1956年8月,中国科学院和高等教育部在青岛召开遗传学座谈会,会后生物学家李汝祺在《光明日报》上发表题为《从遗传学谈百家争鸣》的文章,毛泽东读后即指示《人民日报》转载,并亲自将标题改为《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毛泽东对哲学、逻辑学素有兴趣,在50年代国内学术界关于逻辑问题的讨论中,他欣赏周谷城等少数派的观点,认为形式逻辑没有阶级性,苏联学界对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高低之分是不对的。但当周谷城请他在自己的论文集前“写几句话”时,他又不愿影响自由讨论的气氛,表示:“我对逻辑无多研究,不敢有所论列;问题还在争论中,由我插一手,似乎也不适宜。作序之事,不拟应命,可获谅解否?”(注:《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44页。)1957年4月11日,毛泽东邀请多位学者于中南海畅谈逻辑学问题,他再次强调搞科学必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不能让自己的脖子上长别人的脑袋,即使对老师,也不要迷信。(注:参见《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29页。)作为诗人的毛泽东, 自己擅长并爱好旧体诗,却认为诗应当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不宜在青年中提倡,态度十分民主。1956年8月24日, 他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提出艺术表现形式要多样化的意见,曾给艺术家们以极大的鼓舞。 二 1957年10月,时值反右派斗争的高潮,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和最高国务会议上几次说,我们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限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上的,不涉及政治,“后来右派要涉及政治,就是什么问题都要鸣放,叫作鸣放时期”(注:毛泽东:《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1957年10月13日。)。毛泽东的这番话,点到了那段历史的一个关键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