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八路军总部在华北发动的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动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果丰硕、影响极大的一次战役。值此纪念百团大战胜利60周年之际,本人不揣浅陋,对近20年来的百团大战研究作一述评,以期对百团大战的研究有所帮助。 研究概况 1978年以前对百团大战的评价,或褒或贬,很少学术意义上的研究,大都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和浓厚的政治色彩。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彭德怀平反昭雪,恢复名誉之后,党史和抗日战争史学界对百团大战战的研究才真正开始。20年来,百团大战一直是党史、抗日战争史研究领域里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之一。目前,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成果。 第一、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据不完全统计,20年来累计有80余篇论文发表,其中不少思路开阔,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如蒋杰的《关于百团大战问题的探讨》、金春明的《还百团大战以本来面目》、索世晖的《百团大战应充分肯定》、朱锡通的《关于百团大战的探讨》、何理的《论百团大战的战略指导思想及历史作用》、郭玉堂的《百团大战浅析》、叶立森的《百团大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和舒舜元的《对百团大战评价何以大起大落》等等。 第二,出版了十几部研究著作。专著有金春明的《百团大战》(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王桧林主编的《抗日战争史丛书续编》之一《鏖兵华北——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广西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此外,龚古今、唐培吉主编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何理著的《抗日战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罗焕章、支绍曾著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的《中国抗日战争史》(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彭德怀传记编写组编的《一个真正的人——彭德怀》(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王秀鑫、郭德宏主编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版),齐武著的《晋冀鲁豫边区史》(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等,也对百团大战作了较多、较好的分析和叙述。 第三、编辑出版了一些研究资料。主要有《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的《华北治安战》(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何理编的《百团大战史料》(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王政柱编的《百团大战始末》(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等。尤其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编的《百团大战历史文献资料选编》(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更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资料。该书收入的文献有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和各参战部队文电;八路军总部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报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及有关战区的文电;百团大战战绩;百团大战期间有关领导人的谈话和文章;百团大战期间有关报刊发表的文章。书末还附有百团大战有关表册、回忆文章、佐证材料、百团大战大事记。为史学工作者研究百团大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第四、召开了有关的学术会议。为纪念彭德怀诞辰100周年, 缅怀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所建树的不朽功勋,中国现代史学会、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彭德怀传》编写组、湘潭纪念彭德怀诞辰百周年筹备委员会联合发起,于1998年10月6日至9日在彭德怀家乡湖南省湘潭市,举行了彭德怀生平与思想研讨会。彭德怀与百团大战成为与会专家、学者研讨的主要内容之一。 研究中涉及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说,20年来对百团大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百团大战的评价 20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是党史和抗日战争史学界争论的焦点。研究者们通过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索世晖、何理等人认为,百团大战应该打,其主要方面都是正确的、成功的。其理由是:第一,1940年春夏之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妥协投降危险。在国际上,英法政府为了全力投入欧洲战场,并使日本对欧战保持中立态度,也准备牺牲中国,对日妥协。美国重新开始了所谓“美日谅解”活动,东方慕尼黑的危机再次出现。国内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公开投降,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蒋介石集团在大溃败以后,对抗日前途悲观得很,也积极酝酿对日妥协。为此,中共中央作出了“现在是中国空前投降危险与空前抗战困难的时期”的估计,八路军总部为了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号召,依据“独立自主的游击战”的战略原则,发动百团大战,这从政治上看是正确的、必要的。第二,百团大战的另一个重大作用,是有力地驳斥了顽固派的反共谰言,提高了我党我军的声威(注:索世晖:《百团大战应充分肯定》,《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3期。)。第三,从敌后战场来看,1940年以来, 华北抗日根据地也面临着严重的对敌斗争形势。这时日军利用几条主要交通线,推行所谓“囚笼政策”,并伴随着军事“扫荡”,企图分割、封锁抗日根据地,将我各个击破,这使许多根据地处于严重的退缩状态。这时,打破敌人的“囚笼政策”已成为华北我军势在必行的紧迫任务之一(注:何理:《论百团大战的战略指导思想及历史作用》,《南开学报》1982年第3期。)。 朱锡通、王三欣等人认为,1940年夏秋抗日形势虽然一度出现了危机,但并不像我们所估计的那样严重。第二,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在战役初期,确实取得了重大的战果,但是这些战果没有能够巩固。原定的战役目标没有实现,解放区反而缩小了。主要原因是我们对敌我力量对比的估计有问题。第三,1940年抗日战争正处于战略相持阶段。党中央和毛泽东为抗日持久战规定的战略方针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在战略反攻阶段到来之前,都必须坚持这个方针。可是百团大战的前两个阶段,基本上是采取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和相当规模的阵地攻坚战。这些都超过了敌后战场防御的限度,是同党中央规定的战略方针相违背的。第四,百团大战之后,华北敌后根据地进入了抗日时期最困难的阶段,八路军减员到30万。造成1941、1942两年我华北根据地严重困难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百团大战是不能辞其咎的(注:朱锡通:《关于百团大战的探讨》,《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第五,所谓敌人进攻西安、重庆、昆明的说法,是日寇为迫使蒋介石投降而散布的一个谣言。现在从各方面材料查证,没有发现敌人有调集大量兵力准备进攻这些地方的重大活动(注:王三欣:《关于百团大战的几个问题》, 《党史研究资料》198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