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至1945年的中日战争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这场战争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又给中国人民和中日关系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经验。时至半个多世纪以后,我们应站在新的历史高度,考察它与二十世纪中国的发展与变革的关系。 一、空前深重的国难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不断遭到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进入二十世纪后,中国遭受外国侵略的程度更为广泛、深刻和严重。这固然是因为欧美列强已完成了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它们在加紧进行对世界殖民地的再瓜分的同时,加强了对中国的争夺和控制;但更因为日本自1900年加入八国联军并充当其主力、1902年与英国订立《英日同盟》从而实现了它与欧美列强为伍的“脱亚入欧”的目标后,不断强化了对中国侵略的政策,特别是强化了武力威胁和武力侵占的政策。1904年(甲辰年)和1914年(甲寅年),它先后侵入奉天省和山东省,为同俄国争夺东三省进行日俄战争;为争夺青岛和胶济铁路,对德国军队作战。这两次战争加上十九世纪末它发动的甲午战争,被李大钊称为“吾民没齿不忘”的“三甲纪念”(注:李大钊:《国民之薪胆》,《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78年5月版、第8页。)。到1927年后,日本更对中国频频使用武力。1927年夏,为阻止中国军队北伐,它一度出兵山东。次年再次侵入山东,制造了“五三惨案”。三十年代,先后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热河事变和华北事变。到1937年又制造七七芦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战争是政策的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注:克劳塞维茨:《论战争》,转引自列宁《社会主义与战争》、《列宁选集》中文本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49页。)。日本从甲午中日战争、 特别是从二十世纪初以来,对中国一再使用武力,直至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都是日本政府推行大陆政策的一种结果。但国家政策是国家目标的产物,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归根结蒂是为实现国家目标服务的。我认为,明治维新以来近代日本的国家目标发生过两次转变,其内涵可分别用“脱亚入欧”和“亡华霸亚”来概括。历史表明,日本的“脱亚入欧”是它后来“亡华霸亚”目标的前奏。当二十世纪初日本实现“脱亚入欧”目标、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日本对外关系又一次发生转变。日本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提出二十一条以后,逐渐以“亡华霸亚”为目标,妄图吞并中国,独占亚洲,称霸世界。(注:参见刘学照、侯颖方:《日本的“脱亚入欧”与甲午中日战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至发动太平洋战争, 都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疯狂的步骤。因此,我们透过通常所说的日本“大陆政策”的深刻历史背景,从二十世纪初以来日本由“脱亚入欧”逐步向“亡华霸亚”目标的转变中考察它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因和后果,可以更透彻地从历史表象的背后,看到历史问题的实质。 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在时间、空间以及中国受害的程度上,大大超过以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所发动的任何一次侵略战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场空前深重的国难。此前,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发动过五次大的侵略战争。从时间上说,其中鸦片战争经历两年两个月;第二次鸦片战争几度起落,实际只进行一年五个月;中法战争经历一年六个月;甲午战争经历九个月;八国联军战争经历一年三个月,而这次中日战争经历八年一个月(如从九一八算起,则前后经历了十五个年头),大大超过了上述五次侵华战争所实际经历岁月的总和。从地域上来说,上述五次大的侵华战争,除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外,直接遭受战祸的主要是部分沿海、沿边地区,而这次战争中,日军侵占和侵入中国大陆现有31个省、市、自治区中的23个,只有四川、重庆、西藏和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西南和西北8个省、市、 自治区未受到日军的侵占(但其中的重庆等城市常遭到日机的轰炸)。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一种“退步的和野蛮的”“帝国主义性”战争,“日本战争的退步性”,“加上日本又是一个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这一特点,就产生了它的战争的特殊的野蛮性”(注: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8年版、第415、416页。)。日军在中国所施虐的暴行是令人发指的。除进行众所周知的南京大屠杀外,1938年5月在江苏徐州,1939年2月在湖南岳州,同年10月在湖南平江,1842年7、8月间在山西太原,1943年5 月在湖南汉寿县厂喾镇,1941—1942年在山东济南琵琶山下,以及抗战中在其他许多地区,都有日军大量屠杀中国民众的记录。(注:刘惠吾、刘学照主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史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7月版、第164页。)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死伤共达2168.5万人(其中死亡932.5万人, 负伤947万人,被抓走下落不明289万人)(注: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第337页,转引自《抗日战争史研究》1992年第3期。)。中国直接经济损失62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亿美元。(注:《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1991年11月。) 日本的全面侵华还造成了另一方面的影响,就是从二十世纪初、特别是1927年以来中国社会逐渐推行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二十世纪初中国的通商口岸,从1894年的34个,猛增到82个,到1930年增加到105个。在通商口岸中最突出的城市是上海和武汉。 抗战前夕的上海,拥有400万以上人口, 集中大约一半的外国在华投资和全国工厂数的一半,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金融和商业中心、文化中心、世界第六大港口。至今仍是外滩标志性建筑的二十多幢具有欧洲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大楼,差不多都是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建造的。据统计,1912—1936年,中国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9.4%,其中1931年—1936年年均增长率为9.3%(东北除外)。1928年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日本一直不愿履行条约,强阻中国升高税率,而且从冀东大量向中国走私,破坏中国经济自主。有的日本学者在揭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经济原因时说:“受到以轻工业为主的中国工业化影响最大的是日本,而美国最小。所以日本帝国主义者反对中国工业化,并发动了侵略战争。”(注:久保亨:《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和工业发展》,转引自章开沅主编《对外经济关系与中国近代化》、第470页。 )日本的侵华战火使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沿海沿江大部分通商口岸城市沦陷,其中上海、南京、武汉等工业中心的损失尤为惨重。另据估算,1914—1934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2%—2.5%。按此推算,如果不发生这场战争,1933—1953年中国大陆国内生产总值应增加1.63倍,而实际上这一时期只增加了28%。这就是说,日本的侵略至少使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延误了二十年时间。(注:参见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3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