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建国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由官方组织的群众性运动。对这段历史进行认真梳理、科学分析和理论总结,是八十年代末、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才开始的。近几年来新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表明对知青上山下乡这段历史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研究者们对许多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争鸣。本文仅略述以下几个问题的研究动态。 一、对“文革”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评价问题 发端于50年代中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主要是试图解决城市剩余劳动力问题,并把它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开发边疆和偏远山区的事业结合起来,从而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就业途径。它的范围主要是指部分未能升学、就业的城镇中、小学毕业生和一些自愿从事农村、边疆建设的青年。从1962年下半年开始,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这时起到“文革”爆发前,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达129.28万人。对于“文革”前知青上山下乡的评价,研究者们持论不一。 一种观点持基本肯定说。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虽也存在不少问题,诸如一部分下乡人员思想动荡;相当一部分人生活不能自给,住房没有解决,有病无钱治疗;歧视、打击、侮辱下乡青年的违法乱纪事件屡禁不止等,但总体来说,计划安排比较适度,政策措施比较得当,城乡工作都比较扎实,(注:顾洪章主编:《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第82页。)因而运动的发展是健康的、稳妥的,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注:火木著:《光荣与梦想——中国知青二十五年史》,成都出版社1993年版,第91页。)张化、崔禄春等人也基本上持此观点。张化认为:60年代,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对于扩大就业,支援边疆、农村的建设有着积极作用的知青上山下乡逐步变成解决城镇部分青年就业问题的主要出路。在一个时期里,这一工作表现出了连续性、起伏性和一定的紧迫性。但总的说来,“政策是比较稳妥的,大多数下乡知青的思想也是比较安定的”。(注:张化:《试论“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见谭宗级等编:《十年后的评说“文化大革命”史论集》,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43—144页。)崔禄春也认为:“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在指导思想、下乡方式、工作方式及规模上,都与“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存在质的差别,二者应区分开来。“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虽后期带有了一些政治色彩,但从总体上说,“基本上是健康的”。(注:崔禄春:《论“文化大革命”之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载《北京党史》1999年第3期。) 另一种与之相对的观点则认为:“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与“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无论从指导思想上,还是从具体的运行机制上,都有其明显延续性的,因而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与当时国家的几乎每一项政治、经济、教育制度都紧密相关,“甚至可以说,它正是当时各种政策失误的产物”。(注:定宜庄著《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9—380页。)持此观点的还有刘小萌等人。刘小萌指出:60年代初国家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搞上山下乡,其直接原因是三年“大跃进”“左”倾冒进一误再误造成的恶果,以至城市青年在升学就业上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所以从发动上山下乡的前提讲,是不值得肯定的”。“文革”前知青上山下乡虽较“文革”中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发生的问题少一些,但是知青日常生活不能自给、受歧视、女知青受侮辱、政治上受迫害、文化生活贫乏,以及大多数知青因充当简单劳动力对前途失去信心等问题,在“文革”前均难以解决,实际上反映了上山下乡运动本身无法解脱的矛盾。且在下乡的青年学生中,有许多人是由于家庭出身不好,而基本上被剥夺了升学高考的资格。(注:刘小萌:《中国学者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载《青年研究》1994年第5期。)他们因而认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并不是一部辉煌史、业绩史,而是凝结了不止一代人的血泪”。“文革”前下乡知青一代人所负载的,比“老三届”人更为沉重。(注:定宜庄:《关于〈中国知青史〉的初澜》,载《中国青年研究》 1998年第5期) 二、关于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分期问题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1955年开始到1981年结束,前后长达27年。对于这段历史的分期,研究者分歧较多。大致说来,目前较突出的倾向性意见有“二阶段说”、“三阶段说”和“四阶段说”。 “二阶段说”这种分期法又有两种不同的表述。一种意见认为:(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其历史的发展是鲜明的两个阶段,即稳定顺利的前10年(1955年8月至1965年9月);动荡曲折的后10年(1967年8月至1977年10月)”。(注:山雨:《走出蹉跎——关于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反思》,载《青年研究学刊》1992年第1期。 )该文没有说明划分的依据,但基本上是以“文革”为界,划分为前后两阶段的。另一种意见则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解释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所谓广义的是指从50年代开始,我国城市中小学毕业的青年学生,自愿去山区、农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创举。它包括了“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内的这种行为”;“狭义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指从1968年底起为了安置‘文化大革命’中以红卫兵为主体的高、初中毕业生,全国范围内中学生去农村参加农业生产为目的的政治行为”。(注:罗世荣:《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载《青年潮》1989 年6期。)该说法虽笼统和模糊,但其阶段划分基本上是以1968年底毛泽东发出最高指示为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