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全会期间的国共磋商 1946年2月1日苏军撤退期限届满之后,重庆政府并未向苏方提出要求撤军的正式照会,甚至反苏游行发生后仍未提出正式照会。2月25 日,王世杰在国防最高委员会做外交报告时称:“我方已三次询问苏军撤兵情形,苏联大使均无答复。”(注:《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会议记录》8册,80页。)3月6日,王世杰忽以外交部长名义正式照会苏联大使,要求苏联即行撤兵。从王氏日记看,此举并非迫于二中全会的压力,而是基于一个国际动向。此时,联合国安理会即将讨论伊朗提出的苏联在伊不撤军的问题,王世杰此举的意图是,准备必要时与伊朗共同提出这一问题。在这个背景下,驻沈阳苏军突然于3月12日北撤。 苏军此次撤退,通常认为是迫于反苏游行的压力,但王世杰的看法是,苏联此举是为了避免中国与伊朗共同向安理会提出议案。由于国民党军早已推进到沈阳附近,因此于13日迅速进占沈阳。 苏军的撤退,改变了东北原有的国、共、苏三角关系的格局,国共两军均由苏军的背影下走出来,处于直接对峙的态势。3月15日, 中共政治局会议指出:“苏军已从沈阳及其附近撤退,国共两军在东北的冲突即将展开”(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26页。)。东北局势骤然紧张起来。 随着苏军撤退,原为苏军控制的长春、哈尔滨以及中东铁路(又称长春路),成为国共争夺东北的中心。由于苏军未将整个撤军计划通知国民党,使国民党对苏军的意图判断不清。其实,苏军的撤退也出乎中共预料,3月5日,刘少奇还致电东北局,判断:“因为苏联要求在东北的经济合作,美蒋尚不答应此种合作,并在全国煽动反苏运动,苏军亦推迟撤兵,故东北外交问题一时还难于解决。”(注:《刘少奇年谱》下卷,24页。)这就是说,中共对苏军的撤退也是缺乏准备的。 由于国民党在东北所处态势不利,蒋介石改变了原定方针,转而表示愿与中共谈判解决东北接收问题。对此,刘少奇的判断是:苏军不告诉我们国民党是否全撤,如全撤国民党接不赢,所以急于要谈判(注:《刘少奇年谱》下卷,26—27页。)。这个判断是准确的。 张治中最初没有出席二中全会,而是与周恩来、马歇尔一同到华北、西北视察停战情况。3月11日, 张治中向二中全会做了新疆问题的报告,随后,奉蒋之命,与周恩来就东北接收问题进行磋商。 毛泽东此时由于患病休息,刘少奇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3 月13日(元日),刘少奇以中央名义致电重庆中共代表团,就此次谈判指示如下:“我们内心的盘子,长春路的主要部分(即沈阳至哈尔滨)及抚顺、鞍山、本溪、营口、辽阳等数地,是要让给国民党的。但此种让步须有交换条件……现在你们切不可一般承认国军有权全部接收长春路及苏军撤退区。”(注:《刘少奇年谱》下卷,26页。) 3月16日,周、张初步达成六点协议, 当晚周致电延安:“今晚以中央元午电示与张治中作长谈……张治中谅解情况,承认我军地位”。六点协议关键为两条:丁、政府接收东北主权,有权派兵进驻苏军现时撤退之地区;戊、凡现时中共部队驻在地区,政府军队如须进驻,应经过商定行之。上述条款关键在于“现时”二字,周恩来向中央解释道:“根据丁项,政府只能进驻现时苏军撤退地区,即沈阳、长春以及抚顺地区。但我军驻在抚顺、铁岭,故我仍可根据戊项不让”,“非苏军现时撤退地区,完全不受丁项约束。”张治中要求取消“现时”二字,周恩来反对,周对张说:“如无此二字,即无时限,不可能有妥协。”周恩来还判断:蒋介石“对于东北目前只想占多少算多少”(注:《周恩来一九四六年谈判文选》,137—138页。)。也就是说,蒋对于接收东北的期望并不高。 然而如前所述,也就在此刻,二中全会在关于东北问题的辩论中爆发出强烈的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在相当程度上是针对蒋介石的,受此牵制,蒋介石也没有了回旋余地,最终,周、张的这一初步协议未能签署。 在磋商东北问题的同时,国共也就政协宪草原则问题进行了磋商。政协会议闭幕之后,为使有关事宜继续协调,由各党派代表组成了一个综合委员会,此外,还有一个宪草审议委员会,具体负责宪草的修改工作。3月14日、15日,综合委员会与宪草审议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 中共代表为周恩来、董必武,国民党为孙科、邵力子等,民盟方面为张君劢、罗隆基等,会议议题为政协宪草原则中引起争议的问题。 孙科和邵力子都是国民党内的民主派人士,当中共的联合政府主张提出后,为了既顾及乃父关于训政的遗教,又顾及各党派执政的要求,孙科曾提出一个两全主张:各党派“共同训政”。当东北问题引起反苏反共情绪时,孙科又提出“亲苏和共”的主张。鉴于孙科一向的政治表现,孙被中共列入“极力团结”的对象(注:1946年4月20日, 中共中央致电周恩来,要求周“极力团结民盟及孙科”(《中共中央解放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97页)。)。考虑到孙科此时因宪草问题在其党内处境十分困难,加上其他一些考虑,周恩来准备在宪草问题上做出让步。 民盟方面最初不同意让步,张君劢对周恩来说:不能让步,要及早堵住才好。周说:政治是现实的事情,走不通就得设法转圜,不能因此牵动大局(注:《梁漱溟全集》6卷,904页。上述情况是梁根据周恩来和张君劢的谈话而得知。)。3月15日, 联席会议通过了对政协宪草原则的三点修改:第一,“国大应为有形之国大”;第二,“立法院对行政院之不信任权,及行政院解散立法院之权取消”;第三,“省得制定省宪,改为省得制定省自治法规或单行法规”(注:《新华日报》1946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