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41;F124.5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00)02—0021—07 治理开发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一大伟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承传不息,锲而不舍,把治理开发长江流域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治理开发长江流域的思想成果,为长江文明的第三次崛起奠定了基础,为中西部的开发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建立了新的支撑点。 一 中国共产党50年来治理开发长江流域的伟大实践,在时间上依次递进,自然形成三个发展阶段;在空间上从干流到支流,从东部到西部,逐步展开,出现了牵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八次建设高潮,树立起一座座历史丰碑,建立了前所未有的丰功伟绩。 (一)中国共产党治理开发长江流域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全国人民,在长江流域掀起了以兴建荆江分洪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和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为重点的三次建设高潮,实现了由防洪到以防洪为中心进行综合治理的历史性转变。 1、以荆江分洪工程为重点的第一次高潮 1950年国庆前夕,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听取了中南局代理书记邓子恢关于长江水灾情况的汇报,初步决定兴建荆江分洪工程。经过一年多的准备,1952年3月, 政务院公布了《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动工。中央人民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投入资金7150亿元(旧币),解放军抽调4个工程师共6万余人参加工程建设,全国各地大力支援,百万军民日夜奋战,仅用两个半月即胜利完工。 兴建荆江分洪工程的目的在于防洪。1954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经中央批准,先后三次运用荆江分洪工程分流了一部分洪水,保住了荆江大堤,保护了长江两岸特别是武汉市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荆江分洪工程经受住了1954年特大洪水的考验,增强了长江中下游抵御洪水的能力,几十年来以至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它都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2、以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为重点的第二次高潮 汉水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是从长江干流治理向干支流综合治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汉水是长江最大的一条支流。周恩来在主持考察和制定长江流域规划时,主持制定了汉水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施工方案,并提到中央在成都召开的工作会议上进行讨论。经中央批准,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于1958年9月1日正式动工兴建,1967年建成。1974年和1983年,汉江流域两次发生大洪水,由于丹江口水库发挥了重要的拦洪、蓄洪作用,使下游避免了洪水灾害。丹江口工程全面竣工以后,除了防洪以外,在发电、灌溉、航运、水产养殖等方面都显示出了巨大的综合效益,为治理开发长江流域和全国各大江河树立了“五利俱全”的榜样。 3、以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为重点的第三次高潮 葛洲坝水利工程是三峡水利枢纽的组成部分。在长江干流梯级开发中,葛洲坝工程是三峡工程的航运反调节梯级。按照长江干流梯级开发规划中的建设顺序,葛洲坝工程开工时间,应在三峡大坝建成以后,或是在三峡大坝开工后几年内,以减轻三峡大坝的施工难度。但是,当三峡工程还在进行科研和继续论证之时,葛洲坝工程却走在前头,于1971年先行动工兴建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在特殊历史条件下走了不少弯路。由于违反科学规律,开工以后又不得不停下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领导班子指挥施工。直到1981年第一号机组才开始发电,1989年6 台机组全部建成投产,总装机容量271.5万千瓦,年发电量165亿度,缓解了华中地区电力紧缺的局面。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成为兴建三峡工程的实战准备,并为全流域的治理开发积累了新的经验。 (二)中国共产党治理开发长江流域的第二个发展阶段 从70年代末到整个80年代,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成功地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把治理开发长江流域纳入了改革开放的新轨道,一方面对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进行反复论证,一方面对长江航道进行全面整治,兴建了一批长江支流水利水电工程,形成了治理开发长江流域的第四次和第五次高潮,奠定了在综合治理基础上开发开放的新格局。 1、以三峡工程反复论证为标志的第四次高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长江流域迎来大兴水利的春天。在长江干流上,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正在建设中,搁置了近20年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亲自过问下,开始了重新论证。 1982年12月,长江水利委员会办公室开始编制三峡150 米低坝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在原论证报告的基础上, 开展三斗坪坝址蓄水150米方案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勘测、设计和科研等各项工作。这个方案形成后,由国务院于1984年原则批准,作为正式文件发到中央各部委和各省、市、自治区征求意见。1986年3月31日, 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说:“中国政府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人民,对于兴建三峡工程这样关系千秋万代的大事,一定会周密考虑,有了一个好处最大、坏处最小的方案时,才会决定开工,是决不会草率从事的。”(注:转引自《三峡工程与移民》,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4页。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邓小平同意,国务院把按低坝方案进行的施工准备工作停了下来,委托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对三峡工程正常蓄水位进一步组织论证。国家科委、计委组织了14个部门的108位专家, 成立了地质与地震、生态与环境、防洪、库区淹没与移民、泥沙、航运、电力系统规划、综合评价等8个专家组,进行了长达5年的重新论证,直到1992 年3月,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讨论通过了185米坝顶、175米正常蓄水位、第一期运用到156米、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 连续移民方案。经过对三峡工程的反复论证,深化了对长江流域进行综合治理的认识,展现出了更加宏伟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