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37年12月13日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失陷至1938年10月27日武汉陷落,共10个多月的时间,为武汉抗战时期。在这一阶段,武汉成为全国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的中心,即实际上的战时首都。第二次国共两党的合作亦以武汉为基地发展到高峰。同时,由于武汉会战及此前的台儿庄大战和徐州会战等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我国抗战遂由战略防御阶段向战略相持阶段转变。因此,在抗日战争全过程中,武汉时期的抗战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与之相联系的是,作为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军事当局最高领导人的蒋介石,在指导台儿庄大战、徐州会战和指挥武汉会战的过程中,不仅多次召开高级军事会议,主持制定和批准一系列作战计划及部署,与前线电报往来频繁,不断指示作战方略,而且多次视察前线,对高级将领面授机宜,从而逐步形成其这一时期颇有特色的战略战术思想和其他军事思想。但长期以来,史学界对蒋介石这一时期军事思想的研究尚不多见;即使有的论著涉及这一问题亦予以否定,认为蒋介石和中国统帅部“采取的是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武汉会战的作战方式为“单纯的阵地防卫战”,其失败“是蒋介石战略指导失误的必然结果”。(注:《试析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战场》,《史学月刊》1985年第3期;《评武汉会战》,《湖北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蒋介石全传》(上),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70页。)这些观点有失公允。笔者不揣冒昧,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与同仁商榷。 (一) 战略是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它与战争进程和胜负密切相关。武汉抗战时期,蒋介石十分重视军事战略问题。1938年1月11日,他在开封对第一、第五战区将领讲话时强调:“一个国家和一个国家作战,最后胜败的关键,就在战略与攻略;如果战略和政略失败,无论他战术如何好,武器如何精,最后一定要失败的。”(注:《抗战检讨与必胜要诀》(上)(1938年1月11日),《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册,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086页。)那么,中国抗战的战略是什么呢?早在全面抗战爆发前,蒋介石即多次提出对日作战要实行持久战。七七事变后,蒋和国民政府军事当局仍然坚持以持久战作为对日作战的方针,但由于对这一方针理解失误,遂酿成军事上极为惨痛的损失。在1937年8月7日的国防会议上,国民政府决定开展“全面抗战”,“采取持久消耗战略”。蒋介石这时亦认为,“倭寇要求速战速决,我们就要持久战、消耗战”。(注:《敌人战略政略的实况和我军抗战获胜的要道》(1937年8月18日),《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册,第1073页。)诚然,不断消耗敌国的人力(军队)、物力、财力,是中国军队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条件和战略目标,但持久战并不等于消耗战。这种“持久消耗战略”不是积极主动地歼灭日军的有生力量,而是与敌人拼消耗。因此,南京失守前,蒋介石的消极防御思想曾给抗战事业造成一定损失。其错误具体表现为: 阵地作战,方式呆板。在抗战初期,阵地战是正面战场处于敌军战略进攻下的一种重要作战方式。但蒋介石过于倚重阵地战。早在平津抗战时,蒋介石即指示冀察绥靖主任宋哲元以阵地战对付日军。7月27日,蒋电令宋“先应固守北平、保定、宛平各城为基础,切勿使之疏失”。7月28日,他在致宋哲元的密电中又指出,“此时应敌,先要巩固现有阵地,然后方易出奇制胜。”(注:《蒋介石致宋哲元密电稿》(1937年7月28日),《历史档案》1985年第1期。)。当时,此种阵地大都分布于重要城镇,由于敌飞机、重炮之火力十分疯狂,此种偏于城市一隅的阵地极易化为废墟,但蒋介石仍多次下令死守阵地。而上海之战更是如此。10月29日,他在淞沪前线召集师长以上军官训话时说:“我们要持久抗战,就要不怕阵地毁灭。”我们“时时要作转败为胜之计,处处设防,步步抵抗”。(注:《对淞沪前方将士训话》(1937年10月29日),《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册,第1080页。)由于阵地的基本功能为防御(不是进攻),而“防御的目的只是据守”,据守不能“增加自己的作战手段”,因而防御“具有消极的目的”。(注:〔德〕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卷,第477页;第3卷,第1019页。)所以,蒋介石主张的此种单纯阵地战,因其作战方式呆板而影响作战效果甚巨。 死守一地,硬拼消耗。这种情况在淞沪会战中表现得至为明显。淞沪地区位于长江下游黄浦、吴淞两江汇合处,在军事上无险可守。9月14日,当这一带战事进行一月之时,第15集团军总司令陈诚以杨行业已失守,向蒋介石建议“转移阵地,逐次抵抗”,但蒋却下令“死守刘行”。(注:《中华民国大事记》第4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157页。)直至11月8日,日军已在杭州湾北岸登陆,严重威胁上海守军侧翼,蒋介石才下令撤退,但为时已晚,官兵所受损失十分惨重。南京保卫战情形更糟。由于地形背水,加之守军大多为刚从上海撤退的部队,尚未恢复战斗力,南京只宜作象征性防守。但蒋介石却命令南京卫戍部队迅速构筑工事,固守南京。12月9日,在他下达的第36号命令中,令“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阵地”。(注:《中华民国大事记》第4册,第214页。)直至12月12日申时,蒋介石在致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等人的手令中仍指示“经此激战后,若敌不敢猛攻,则只要我城中无恙,我军仍以在京持久坚守为要”。(注:《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2编(二),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编印,第2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