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发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一类社会活动的中国科学活动,并对某些有关的评价提出商榷意见,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 一、科学体制化与两种科学活动 欧洲文艺复兴后,以哥白尼《天体运行》的发表(1543年)为标志,诞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科学活动在社会中得到了承认,并逐渐受到重视。作为一种新型社会角色的科学家,他们之间的学术联系和交流也逐步加强,以至发展到建立相应的组织,确立一定的制度,形成科学共同体。这个过程就是科学体制化。从科学体制化最成功并且最典型的英、法两国的情况看,在科学体制化时期,都存在着以科学为中心的两种社会活动,即科学家的科学活动和人文学者的科学活动。前者包括科学建制(组织)活动、科学研究活动、科学教育活动等内容,是科学体制化的实质性活动;后者则包括推崇科学、提倡科学方法的宣传和研究活动,以及一些上层人士利用权力和地位为推进科学体制化所进行的社会活动。这种人文学者的科学活动不仅为科学体制化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而且往往还有更为广泛的宗教、社会或政治的目的。 1.科学体制化的两种模式 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被科学史家普遍看作是英国科学体制化的标志。在这之前的几十年里,英国社会在经历了一系列思想的、宗教的和政治的变革的同时,科学研究也成就斐然,出现了像牛顿、哈维、波义耳这样杰出的科学家,英国成为当时欧洲自然科学的中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出现了科学家的科学活动与人文学者的科学活动的合流。这两类科学活动的合流导致了从1645年起“弗兰西斯·培根的实验哲学的追随者们的一个非正式社团……每周在伦敦聚会讨论自然问题。”(注:亚·沃尔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70~71页。)参加者们把这种聚会称为“新哲学或实验哲学”活动,波义耳曾把它称为“无形学院”。(注:参见刘珺珺:《科学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0页。)正是这种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密切合作,才使皇家学会得以诞生。皇家学会会员并非清一色的科学家,也有人文学者。科学家的科学活动与人文学者的科学活动共同在英国科学体制化乃至整个社会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法国在1666年成立了巴黎科学院。在这之前,也存在过像英国那样的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组成的学术性聚会活动,他们为创设科学研究团体进行宣传和组织,笛卡儿、伽桑狄、帕斯卡等著名学者都是这类活动的参与者。但是,法国科学院正式成立时,人文学者完全被排除在科学院之外。这样,在法国科学体制化初期,科学家的科学活动与人文学者的科学活动就被政治权力隔离了。其后果,一方面是法国科学院以其由国家供养专职科学家,并把科学从其他社会活动中分离出来的特点,树立了一种与私人学术团体的英国皇家学会不同的科学体制化模式,这种模式对后来德、俄等国的科学体制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另一方面是促使人文学者的科学活动向社会政治改革方面转化,最后演变成了18世纪弘扬科学精神和民主理念的启蒙运动。 英、法两国是欧洲近代自然科学体制化最早、最成功的典型,建立了科学体制化的两种模式。在这两种模式的形成过程中,都出现以科学家为主体的和以人文学者为主体的两种科学活动。 2.中国科学体制化时期的科学活动 在中国,最早充当科学家这一社会角色的,是辛亥革命至五四时期学成归国的理工科留学生。之所以这样说,一是因为他们以现代科技为专业或职业。虽然洋务运动中就出现了以科技为职业的近代科学家,如李善兰、华衡芳、徐寿等,但此辈主要是从事译介西方科技或会通中国传统科学与西方科学的工作。二是因为他们的科学活动是与科学体制化联系在一起的。自1909年创建中国地学会起,各种学会如中华工程师学会(1912年)、中国科学社(1915年)、中华医学会(1915年)、中华农学会(1917年)、中国心理学会(1921年)、中国化工学会(1922年)、中国天文学会(1922年)、中国气象学会(1924年)等等陆续成立。学会的组织者和主要成员,一般都是留学生,活动也都较为规范、持久。这些学会有别于戊戌变法期间一轰而起又一轰而散的诸多学会。在这批学会中,最为突出的是其中唯一的综合性学术团体——中国科学社。该团体的宗旨是:“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科学之发达”,其组织“是以英国的皇家学会为楷模的。即:除介绍科学之外,它注重实行科学研究,并为民众公益事业服务。”(注:任鸿隽:《中国科学社社史简述》,《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五辑,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5页。)中国科学社在五四时期的科学活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科学建制活动:中国科学社是中国留美学生胡明复、任鸿隽等人于1914年在美国发起,次年10月正式成立的,1918年社总部迁回国内。到1924年,社员已达648人,其中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化工、建筑、机械、矿冶、电工、医药、农林等学科的专业科学家和工程师。五四时期科学社的建制活动包括成立机构、筹建社所、筹募经费、举办年会、设立科学奖金等。 (2)科学研究活动:社员们的科研成果通常发表在《中国科学社年会论文汇集专刊》(1922年起发行)上,科学社还出版社员的科学专著多部。1922年在南京成立了生物研究所,主要从事动植物标本采集和研究。这是当时中国唯一的民办基础科学研究机构。 (3)科学教育活动:中国科学社的成员绝大多数都在全国各地大学任教,对推动我国现代科学教育作出了贡献。科学社还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审订翻译科学名词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