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 在北京举行的有全国县委书记以上干部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是在全国经济形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央原来设想开10天,通过总结几年的经验教训,鼓舞人们的士气,达到反对分散主义、实行集中统一的目的。结果会议在讨论中央的报告(注:报告共三个部分:一、目前形势和任务;二、关于集中统一;三、党的问题。)时,与会人员对“大跃进”以来发生的困难局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意见、批评或者疑惑,呈现出一片议论纷纷的景象。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广泛听取地方同志的意见,毛泽东决定延长会期,充分发扬民主,让大家讲话,提意见。同时决定重新组织报告起草委员会,一面吸收大会的讨论意见,一面在起草委员会内部对报告进行充分的讨论,加以修改,使全党干部在中央报告精神的基础上统一认识,加强团结,鼓舞士气,促进工作。 报告起草委员会由21人组成,刘少奇主持讨论修改。从会议记录来看,共有16人在会上发言。他们是:中央的一些领导同志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云、彭真、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陈伯达;各中央局第一书记柯庆施、宋任穷、乌兰夫(李雪峰因病住院,由乌兰夫代表华北局参加)、陶铸、刘澜涛、李井泉,还有王任重;其余5人不详。 (注:关于参加报告起草委员会的人数,笔者有另一种考虑,似是以下一种组成方式:他们分别是中央政治局常委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陈云、林彪(毛、朱、林没有参加会议);中央一些分管经济工作的同志彭真、李先念、李富春、薄一波;各中央局第一书记柯庆施、李井泉、陶铸、乌兰夫、刘澜涛、宋任穷,还有王任重;具体负责报告起草工作的陈伯达;再加上田家英、吴冷西。这样算来正好是21人。值得指出的是,当时分管农业工作的谭震林没有参加,不是中央局第一书记的王任重参加了讨论。) 看得出来,这个起草委员会的成员,都是当时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负责人,他们对问题的讨论和认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议从17号开始,每天下午讨论,一直到24号,整整讨论了8个半天。 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基本反映了他们在当时的困难形势下,对各种问题的探索和见解。本文拟从五个方面介绍一下起草委员会对大会报告的讨论修改情况。 一、报告要不要整体推翻? 在讨论会的第一天,刘少奇首先介绍了到毛泽东处谈修改报告稿的情况,成立这个起草委员会的原因和任务,起草委员会讨论报告稿的原则等等,归纳起来大致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现在对稿子显然有不同意见、不同看法,所以毛主席主张成立这个起草委员会。 第二,这个稿子有些不是文字问题,而是原则问题。草稿中不好的都可以推翻,可以全部推翻,但是,正确的不能推翻。主席说,第二稿拿出去,再推翻也不要紧。不过最好不推翻。 第三,讨论的原则,凡是在问题没有决定的时候,有意见可以自由发表,问题决定之后就要遵守。主席说,委员会内充分讨论,有意见都可以提,各种议论都可以发,贯彻三不主义。现在是发表意见的时候,我们实行这个原则。大会也实行这个原则。 第四,时间问题,从今天起讨论到星期天,到下星期一要拿出稿子来。(实际上一直延续到周三才拿出稿子,1月25 日拿到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讨论通过的。) 刘少奇最后说,我们首先要讨论一个总的问题,就是这第一个本子,基本上可以还是不可以?反分散主义是不是主要问题?国内形势要不要重新估计?任务要不要重新提?也就是基本上推翻不推翻的问题。 刘少奇讲完,邓小平又介绍了毛泽东同他们谈修改稿时所讲的话。邓小平说,主席谈了每个阶段的党的任务,提出要善于找出主要矛盾,找出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能找到,就能解决得好。还讲了到陕北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从阶级矛盾转为民族矛盾,现在我们也要找主要矛盾。 参加讨论报告的各位领导同志,态度十分认真。对报告可以不可以,要不要推翻的问题,绝大多数同志认为,文件写得合乎情况,我们赞成,不是推翻。在六个中央局书记中,有的同志认为报告很好,写得合乎实际,对报告很满意;有的对报告采取了稍有保留的态度,认为报告关于党的部分,写得特别好,是整个报告的高潮;而对另外两个部分却表示异议;还有的直接对反对分散主义表示了不同的意见。总的说来,几个中央局对报告整体上是拥护的,不是推翻的态度。只有个别同志表示了相反的观点,说这个报告存在很多问题,越看越没劲。 在中央工作的同志也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陈云说,我认为这是个很好的报告,鼓得起劲。陈云一向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意见,但在讨论这个报告的时候,态度十分鲜明。在他看来,这个报告成绩和缺点讲的是适当的,抓反对分散主义也是抓在了点子上,这符合毛泽东为这次大会定的调子,要开一个鼓劲的大会;也符合当前人们的思想状况,是鼓得起劲的。李先念谈了他那个系统对报告讨论的情况,说大家对报告的精神、方针一致赞成。周恩来比较系统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表示同意报告的方针,强调二、三部分写得好,并对报告的第一部分如何修改,谈了自己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