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东北地区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的焦点。中国共产党为夺取东北,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其中,对东北地区知识分子的政策,是一个带有特殊性的重要方面。史学界对这一问题未有过论及。本文拟对此作一粗浅分析。 抗战胜利后东北地区知识分子状况 抗战胜利后东北地区知识分子的实际状况,是党对其政策的客观依据。八一五光复后,回到祖国怀抱的东北地区知识分子和东北各族人民一样,充满了胜利的喜悦,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期望国家从此走向和平民主,冀求在新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是其思想中的积极一面。另一方面还存在着落后的、消极的、错误的认识和观念。主要表现在:普遍存有一种盲目正统观念。他们不了解蒋介石国民党14年来在关内的所作所为,把其视为国家的正统,收复东北也是蒋介石国民党的功劳。“认为国民党有力量,……会带给他们幸福。”(注:《敌人蚕食法库和我们的对敌斗争》(1946年12月前情况),《解放战争中的辽吉根据地》,第181页,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 )产生了对蒋介石和国民党的盲目崇拜。正如陈云同志当时所指:“在东北,由于日寇统治14年,一般群众对国民党存在相当幻想,认为他们是正统;有美国援助,力量大。”(注:《陈云文选》(1926—1948年),第236页, 人民出版社,1984年。)尤其是一般知识分子和青年,只有满腔的爱国热情,没有辨别是非的政治能力,把蒋介石“视为天神”,(注:《高崇民诗文选集》,第103页,沈阳出版社,1991年。)幻想“在青天白日旗下, 我们将和光明握手”。(注:《吉林文史资料》,第18辑,第82页。)全面内战爆发后,他们误认为蒋介石国民党有强大的军队,有美国的支持,会成为战争的胜利者,与此同时,他们对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配合苏联红军解放东北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完全不了解,视为偏支,不是正统,对中国共产党、东北民主联军及党的土地政策多持怀疑、观望,甚至敌对的态度。另外,由于1945年苏军进驻东北后,有的纪律不好,又造成一些人的反苏情绪。总之,抗战胜利后,东北地区知识分子的一般状况是:他们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期愚民政策的受害者,一方面对中国共产党、民主联军没有基本了解和认识;一方面在国民党的欺骗宣传下,正统观念较强。一般只知读书,求个人出路。从思想政治状况上看,有进步思想、革命倾向者和思想反动以及特务分子都占少数,多数处于中间状态。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是日本帝国主义14年对东北地区殖民统治的结果,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极力破坏、摧残中国的民族文化,实行殖民地文化统治。控制新闻、广播、出版、电影等宣传工具,明令禁止出版危害伪满洲国存在的书刊,查禁、焚烧一切带有民族意识的进步书报。大量出版宣传日本军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书刊。在学校实行奴化教育,向青少年灌输中日同种、同文、日满亲善、大东亚共荣圈的思想,要求学生只能崇拜和孝忠、服从伪满皇帝和日本天皇,使他们只知道有日本帝国,而不知有祖国。“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只听说是什么满洲国人。”(注:《文史资料选集》,第3辑,第126页。)处于和外界隔绝的状态。第二,国民党的欺骗宣传。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国民党在东北的党、政、军、特组织,在知识分子中进行反动宣传、欺骗、笼络,搞“撒灰政策”。以特务分子充当大学里的所谓教授、学生,以威胁利诱的手法迫使青年学生集体参加三民主义青年团和国民党。散布:“共产党长不了,”“共产党干部是大老粗,没有文化的人领导不了学校,”(注:《齐齐哈尔文史资料》,第18辑,第94页。)国民党的欺骗宣传和控制,使东北地区的知识分子在奴化思想的基础上,又产生了盲目正统观念。第三,中国共产党影响的薄弱。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织领导了抗日武装斗争,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但是,这些抗日斗争的基础是广大农村,在知识分子集中的大城市、城镇党的组织,活动处于极端秘密的地下状态,而且屡遭日伪的破坏,对城市、城镇的广大群众,尤其是知识分子影响甚少。 党对东北地区知识分子的政策 中共中央及东北党的各级组织,从东北地区知识分子上述状况出发,制定和实施了争取绝大多数、清洗极少数反动分子的总方针。在争取方面采取了如下具体政策。其一,肃清奴化思想和正统观念。东北地区的各级党组织,根据东北知识分子长期受日本奴化教育和国民党反动宣传影响这一具体情况,争取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及其进行的一系列革命斗争的同情和支持,决定在广大知识分子中首先肃清奴化思想和正统观念,改造他们的思想。1946年3月15日, 吉林省政府公布《吉林省暂时教育方针、吉林省暂订学制及课程标准》,确定教育方针为:“发扬民族正气,首宜肃清日本法西斯奴化教育之余毒。……反对一切盲目崇拜。”(注:《中国共产党在吉林活动大事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307、316、345、387、355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1946年6月6日,中共辽东省委发出《加强根据地内知识青年学生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地党委领导必须重视开展知识分子青年学生的工作。根据学生的要求特点及觉悟程度,启发诱导其开展清算敌伪奴化教育的思想斗争。(注:《中共辽宁党史大事记》(1919——1949年),第176页, 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1946年9月24日, 东北政联行政委员全第五次会议,作出了《关于改造学校教育与开展冬学运动的指示》,确定教育的基本方针是:肃清法西期奴化教育的影响,建立新民主主义教育,使教育服务于东北人民的和平民主的建设事业。(注:《中共黑龙江党史大事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224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1947年8月,东北解放区第一届教育会议制定出中等教育方针:转变学生的盲目正统观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思想。(注:《中共黑龙江党史大事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251页,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其二,大胆使用,促进其与工农相结合,不管其出身、社会地位和政治倾向如何,只要不是顽固分子,就大胆使用,分配相应的工作,发挥他们的专长。对于贫苦出身的知识分子,1947年12月,嫩江省政府发出整编指示,要求各机关提拔贫苦知识分子与工农干部,使民主政权真正成为人民自己的政权。(注:《中共黑龙江党史大事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259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年。)1946年3月18日, 中共松江省工委发出《关于培养知识分子和开办学校的通知》,指出,要重视知识分子,促进他们与广大工农相结合,发挥其更大的作用。(注:《中共黑龙江党史大事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202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1948年8月1 日,陈云为中共中央东北局起草的《关于公营企业中职员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技术员、技师、工程师、专门家,是管理庞大复杂的近代企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人员。我们对于一切技术人员,包括思想上还不同意共产主义的在内,只要忠于职务,不作破坏活动,都应给以工作,并在生活上给以必要和可能的优待,使他们发挥专长,为人民服务。对于能与工人合作,打破保守观念,克服因难,努力创造的技术人员,应予鼓励。”(注:《人民日报》,1948年8月7日。)在农村,积极吸收知识分子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在实践中促进他们与农民相结合。在发动农民土改过程中,“最好的办法是当工作团下乡前,可吸收本地学生教员参加,到那个屯子去工作。”(注:《陶铸同志在省委扩大干部会议上关于建立辽西民主根据地与发动群众的报告》,1946年1月1日。《解放战争中的辽吉根据地》,第69页。)其三,培养和造就新知识分子。东北的各级党组织十分重视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培养、造就具有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新型知识分子。造就新知识分子的对象,一是旧知识分子当中的进步者,二是中央东北局两次发出发展党员和建党问题的指示,都把革命知识分子做为大量发展党员的对象之一。(注:《中国共产党在吉林活动大事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307、316、345、387、355 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1947年9月12日, 东北行政委员会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把教育工作重心放在争取和培养大批革命知识分子上面。(注:《中国共产党在吉林活动大事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307、316、345、387、355页,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