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65.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1999)03—0020—04 日本帝国主义自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始,在蒋介石不抵抗政策鼓舞下,长驱直入,很快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回顾历史,日本帝国主义之所以能在占领区维持其统治,使中国人民的抗战延续长达八年之久,使中华民族蒙受了空前的灾难与牺牲,是与以汪精卫为首的汉奸伪军集团的罪恶行径分不开的。据南京国民党政府司法行政部报告称,截止1947年底止,汉奸案经侦察起诉者计30 828人,不起诉者共计有20 718人,起诉后经宣告无罪者6 152人,科刑者15,391人, 此外被通缉者尚有数千人[1]。据《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受降报告》统计, 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将伪军改编为“自新军”的共有238 996人, 将保安团及游杂部队整编拨补779 116人,这样共收编伪军及游杂部队1 018 112人。而此时“日寇在华兵力共有34个半师团约56万人。”[2] 多么惊人的数字! 在全民族抗日战争中,出现如此众多充当日本帝国主义用以灭亡中国的罪恶工具的帮凶、卖国求荣、为虎作伥的民族败类,在中华民族史上乃至世界民族史上都是少有的。是中国百余年近代史上的一个怪胎和毒瘤,实在值得我们深思。以汪精卫为首的大大小小的汉奸们叛国投敌,在主观和客观上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拟从敌我双方的军事、政治、思想文化等社会因素入手对其进行简单分析,期为前车之鉴。 一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一直把征服中国做为其基本国策和进行国民教育的主导思想,并且在政治上、军事上、思想文化上形成了一整套侵华战略。1938年7月8日,日本内阁五相会议决定了《中国现中央政府不屈服时的对策》,其方针是:“如中国政府不对日屈服,日本须更加集中国力,即将作战、内政、外交、经济、策略、宣传等国家的一切努力,都集中于击溃中国现中央政府或使其屈服。”[1] 在经过长期的准备和策划后,1931年日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东三省。为掩盖其侵略野心,1932年3月炮制了伪“满洲国”, 扶持建立了溥仪伪政府。由于蒋介石、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使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胃口大开,1937年,又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凭借其军事上的优势相继侵占了我华北、华中的广大地区。为了保持对这些地区的占领,华北日军于1937年12月14日在北平建立了号称中华民国的“临时政府”;1938年3月28日, 华中日军也在南京建立了号称中华民国的“维新政府”。在此同时,日本关东军也在内蒙、察哈尔及华北地区,相继建立了各地的伪政权,并在1939年9 月将其合并为“蒙疆联合自治政府”。侵华日军的这些行动,正是体现了日本灭亡中国,实现其独占中国的既定的“国策”。1938年1月16日, 日本首相近卫在其发表的对华政策声明中,就宣称“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谈判)对手,而期望真能与帝国合作的中国新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并将与此新政权调整两国邦交,协助建设复兴的新中国。”[5]1938年7月,日本内阁五相会议决定在政治上积极帮助亲日反共势力,同时策动抗日阵营内部崩溃,酿成和平气氛。在扩大和加强亲日政权的同时,尽快使这些政权统一为一个政权,真正成为中国中央政府,使内外不得不承认其是实际上代表中国现中央政府的新政权。为此,他们一方面继续在其占领区内策动吴佩孚等人出任“新政权”的首要,以加强伪政权的政治实力,但遭到拒绝;另一方面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策动和诱使国民党营垒中的亲日汉奸势力反蒋降日,并且终于获得成功。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分子,如陈公博、周佛海之流,在日本的诱使下,公然于1938年12月脱离重庆,在日本的扶植下,于1940年3月30日, 以“还都”名义,在南京建立号称“国民政府”的傀儡组织。并且诱使一批高级将领及军队追随,使抗日阵线不攻自破。而在伪府成立前日本就已相继收买了若干游杂部队及忠义救国军,这样伪军也就成立了。 抗战前夕,日本帝国主义不论在军事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强于我国,加之其军国主义的思想,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不断高涨。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政府由于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方针,采取不抵抗主义政策,使不少人从思想上认为日本是不可战胜的,战争只能促使中国灭亡。九一八后张学良曾电告东北政务委员会:“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偿款,东北将万劫不复,亟宜力避冲突,以公理为周旋。”蒋介石也曾密电张学良:“此非对日作战之时”[3]。尤其在广州、武汉沦陷的形势下, 许多人更认为抗战已经失败,如果日军继续进攻西安与宜昌,国民政府将无处可退。于是由民族失败主义而发展为民族投降主义。在他们看来,与其彻底失败,不如就此按照日本要求的条件停止抗战,实现“和平”。特别是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暂时优势,以及对东南亚及太平洋广大地区的占领,在客观上给中国的抗战以极大的困难,不仅使中国仅有的国际援助路线和据点全部丧失,而且也断绝了南洋华侨对抗战的援助,由此促使在敌后的一些国民党军事将领相继率部投敌,参加汪伪政权,因此伪军不断扩大,1942年2月起,先后投敌的国民党重要将领有孙良诚、 吴化文、孙殿英、庞炳勋、荣子恒等。孙良诚对抗战毫无信心,一直脚踩两只船,1940年2月初,在汪筹措伪府时, 即派其部军长程心明前往上海,开始与汪精卫、周佛海暗中联络。孙殿英本为流氓军阀,1940年2 月,曾派代表与汪伪接触,日军为促使孙投敌,曾于1942年6 月对太行山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结果孙部第三师师长刘月亭被俘投敌,但此时孙殿英仍犹豫不决,不敢公开参加汪伪组织,1943年4月, 日军再次进攻,孙被俘后,宣布投敌。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达到长期占领中国的罪恶目的,非常重视对思想文化方面的工作。侵华战争一开始,日军就对中国教育文化机关肆意破坏摧残,不管是战区的还是远离战区的,都遭到轰炸。据统计,1937年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共有108所,到1939年春,移往内地的有53所, 学校的一部分移往内地的有17所,有8所学校仍在日本的占领区[4]。汪伪政权成立后,汪精卫一直喋喋不休地鼓其如簧之舌,宣称要与日本实现“和平”,甚至称这种“和平”不仅仅是一时的,而且是“永久的和平”。他妄称:日本决无侵略中国之意,中日战争只是一种相互的误会,是兄弟阋于墙。汪伪集团为兜售其降日卖国的汉奸谬论,非常重视利用报纸、电台、广播、音乐、电影、图书等传播媒介。为加强对沦陷区民众的奴化宣传,对新闻出版电影等实施统制,规定所有报章杂志都要接受日军报导部的新闻检查。汪伪政权尤其重视通过各级学校,特别是在大、中、小学推行“和平反共建国”的反动纲领,灌输卖国投敌思想,实施奴化教育。各沦陷区的大中小学教科书,经日军强令修改,删除所有有关抗日、反日的内容,改以亲日、媚日的文字。其根本之点就是泯灭青年的民族意识、消除抗日的意识,使青年的思想与行动,与日本所提出的侵略主义,即“建设东亚新秩序”意识吻合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