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于11月5日至11月8日,在广东肇庆召开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30多位专家学者,就90 年代文学的现状、当代文学史的写作等热点问题进行了集中的研讨,通过讨论、切磋与交流,许多问题都取得了较为深入的认识。怎样看待和认识纷繁多变的90年代文学,是这届年会的中心话题。 与会的专家学者在不同角度的发言中指出,“个人化”、“民间化”文学文化趋向的生成与发展,“知青作家”的再显活力、“女性写作”的长足崛起,都使90年代文学表现出与80年代文学明显不同的状态与特点。一些中青年学者认为,90年代文学,雅俗并立、论争频仍,口号迭出、旗帜飘舞,与过去的“大一统”相比,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这样一个态势的背后,是文学的个体化与文学的集团化的并存;是民间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共生;是文学的传统载体的更新与新兴载体的勃起的互动。个中蕴含了文学在新世纪获取更大更新发展的基因与动能。一些青年学者也谈到由上海举办的百名批评家评选90年代最有影响的十名作家和十部作品的结果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这就是多数批评家因审美情趣还停留在80年代所流行的集体主义、道德主义和理想主义,与普通读者在审美趣味上隔膜甚大,与现实创作在审美观念上相对滞后。最为明显的就是漠视当下的日常生活,忽略个人的、内部的话语努力。学术研讨中,还较多地讨论到诗歌领域中“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的争论,网络媒体的发展对于文学的潜在影响等等。 与会者在对文学的“现在时”予以切实的评估的同时,还就着眼于文学“过去时”的当代文学史写作进行了认真的研讨。在这一方面,因有被誉为“重写文学史的重要收获”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作者洪子诚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作者陈思和与会,务虚性的研讨和务实性的对话交叉进行。与会者在充分肯定当代文学史实绩与成就的同时,还就当代文学史在阐述空间上忽略台港澳文学,在语言对象上忽略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文学,在作品文体上忽略小说之外的诗歌、散文和戏剧,以及著作类型和叙述角度尚不够丰富、多样等方面,对个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对提高文学史写作水平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在这届年会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还给洪子诚、陈思和等人的15种著作颁发了第七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表彰奖,选举了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和会长、副会长。张炯当选为会长,白烨、谢冕、杨匡汉、陈美兰、陈思和、雷达、包明德、吴思敬、吴重阳、朱镕当选为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