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现代作家中,朱自清“以辛勤的劳作来扩大新文学的影响,并始终保持了爱国知识分子的节操”(陈竹隐语)(注:朱金顺:《朱自清研究资料》,北京师大出版社,1981年9月。)。 他创作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散文作品,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洗礼,依然放射着夺目的光辉。对朱自清的作品开展研究,对朱自清作品的研究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反思一些东西,总结出教训和经验。本文将朱自清生前、逝世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作为三个阶段,分别讨论朱自清研究的状况和特点。 一 朱自清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带着他的新诗走上文坛的。从1919年到1925年,大致写了五十多首新诗,其中以1920年至1922年写得最多,他跟文学研究会的朋友们出版了诗歌合集《雪朝》之后,只在个人的诗文集《踪迹》中收入诗三十首。1925年以后,他已经很少写新诗。尽管写新诗的时间不长,诗歌的数量亦不算多,但从新诗的萌芽到兴盛,以至成为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朱自清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923年出版的长诗《毁灭》曾引起评论界的反响。陈中舫、俞平伯先后在《小说月报》上著文,特别是俞平伯对《毁灭》的内容作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是“一首充满积极意味的诗”,对其艺术特点作了精辟的评析:“风格底宛转缠绵,意境的沉郁深厚,音调的柔美凄怆,只有屈子的《离骚》差可仿佛。”(注:《小说月报》14卷8期。 )俞平伯的评论,虽有过誉之辞,从另一角度看,也说明了《毁灭》确实达到了比较高的艺术成就。 这一时期另一个对朱自清诗歌作出很高评价的是郑振铎。郑振铎把朱自清的《踪迹》与胡适的《尝试集》相比,认为“远远的超出《尝试集》里任何最好的一首,功力的深厚,已决不是‘尝试’之作,而是用了全力来写着的”(注:郑振铎:《五四以来文学上的论争》。)。郑振铎给予朱自清的诗以恰当的历史地位。俞、郑二人的评述,是这一时期朱自清诗歌研究最主要的收获。同期除了有少量的对单篇的诗歌的评析文章外,对朱诗作综合研究的文章还没有出现,这说明这一时期朱自清诗歌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初步的奠基阶段,还缺乏从一定理论高度上的分析和探讨。 代表朱自清文学上最高成就的是散文。他在20年代的早期散文代表作,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可以想见被推崇的程度。在当时的散文创作中“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注:朱自清:《背影序》。)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主张用历史观点、白话散文的时代需要和社会功能,更主张联系历史的背景和外国的影响来进行革新创造。他用自己白话美文的创作实践,来向旧文学示威,实践自己的革新主张。因此,他的散文一开始就有一种独特之处。正如李广田所说:“在当时的作家中,有的从旧垒中来,往往有陈腐气;有的从外国来,往往有太多的洋气,尤其是西欧世纪末的颓废气息。朱先生则不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注:李广田:《朱自清先生道路》。) 这一时期对朱自清散文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当推郁达夫、钟敬文、杨振声等人的论述。郁达夫对朱自清的早期散文颇为推崇,曾在30年代中期他所写的《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下)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然满贮着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郁达夫对朱自清的散文归结为“诗意”、“文字之美”两点,从艺术上抓住了朱自清散文的特色,成为后来评价朱自清散文艺术的定论。 这一时期,李素伯、阿英、钟敬文等先后对朱自清的散文作过评述,他们都把同时代的作家跟朱自清作比较,从而得出各自的艺术个性,其中钟敬文认为:“他(朱自清)在同时人的作品中,虽没有周作人先生的隽永,俞平伯先生的绵密,徐志摩先生的艳丽,冰心女士的飘逸,但却于这些之外,另有种真挚清幽的神态。”(注:钟敬文:《柳花集·背影》。)钟先生的评述,是从很高的层面上对朱自清的散文进行比较评述,读一读朱自清早期的散文作品,从《背影》、《荷塘月色》、《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冬天》、《春》……“真挚清幽”——钟先生确实抓住了朱自清散文风格的特征,对后人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朱自清散文,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40年代杨振声的《朱自清与现代散文》代表了这一时期朱自清散文的研究有所深化。杨先生论述了朱自清散文风格的形成以及风格的特点。他说:“朱先生的性情造成了他的散文风格,……他文如其人,风是从朴素中来,幽默是从忠厚中来,腴厚是从平淡中来。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将永久领导我们自迩以至远,自卑以升高。”(注:《文讯》:9卷3期,1948.9.15。 )杨先生与朱自清是多年的同事,相互的为人和为文都很了解。杨先生从“性情”的角度来评述朱自清的散文风格,用“朴素”、“平淡”评价朱自清散文的特色,应该说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的。这一时期朱自清作品研究的基本特征是以单篇的研究、片言只语的评述为主,缺乏系统和深入,而且研究的领域较为狭窄。 二 1948年8月,朱自清不幸病逝。他的许多朋友、同事、 学生相继发表了大量的哀悼文章,追念这位为新文学事业、为文学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杰出的文化战士。这些纪念文章从多重侧面提供了朱自清在为人、创作、治学、思想发展等方面的宝贵的资料。特别是李广田的《最完整的人格》(注:《观察》第5卷第2期。)、冯雪峰的《悼朱自清先生》(注:冯雪峰:《论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两篇重要的纪念文章,分别从“人格”和“思想发展”两个方面对朱自清进行分析和评价。朱自清逝世不久,叶圣陶等人组成了朱自清文集的编辑委员会,着手朱自清文集和选集的编辑工作,为朱自清作品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条件。特别是毛泽东对朱自清的评价,对朱自清研究工作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