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多元化的文学时代,文学批评首先面临的是选择,然后才谈得上评价。甚至从快捷的意义上说,选择也就是评价。这次上海的文学批评沙龙向全国的一百余位文学批评家和部分文学编辑发出邀请,让大家按各自的意向推荐90年代10位最有影响的文学作家和10部最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其目的就在于测试一下批评的选择,并从这种选择中生发出一系列话题,从而对90年代的文学作一次深入的讨论。 从目前回收到的87份反馈表来看,批评的选择同样是多元的。经初步统计,被列入推荐作家名单的有136位,作品超过200部。所涉及的这些作家大都在90年代的文坛上是十分活跃的,他们的一部或多部作品,都确实产生过相当的影响。这也证实了90年代仍然是中国作家创作力十分旺盛的年代,文学没有也不可能消亡,它继续为批评提供了颇为从容的选择余地。由于测试是以10为限度的,标准只是“影响最大”,而没有对思想和艺术、题材和体裁以及畅销与否作任何限制,因此每一个批评家只需凭他们各自的阅读视野、审美标准和艺术眼光自由挑选,其分歧之多是不难想象的,但也正因为如此,确保了排除人为干预的客观性。批评家们出于对公众和文学事业的负责精神,大多也能以整体的和实事求是的眼光来衡量,为此在他们的反馈意见中可能已对一己的好恶作了某种矫正。因此尽管选择是自由的、任意的和多元的,所提到的大部分作品事实上只有1票或几票,所提到的大部分作家的得票率也很低,但名列前10名的作家和作品还是相对集中。前10名的作家得票最高的有78票,最低的也有25票;名列前10名的作品最高的有52票,最低的也有13票。在即将公布的前10名作家和作品的名单中,读者将会发现他们和它们确实是很有分量的,代表了90年代文学的实力和水准。 从批评家的选择中我们可以发现和引申出许多有意思的话题: 1、严肃文学仍然是批评家们所关爱的,而事实上90 年代的严肃文学也并未如原来所担忧的那样被商业大潮所冲垮。这次所入选的作家,都是以写严肃文学著称的,所入选的作品,也都与流行文学无缘。尽管流行文学也不无意义,但如果把它们作为一个时代文学成就的标志,那必然为多数批评家所不取,除非某一天不再存在严肃文学。当然,既然我们已进入了商业社会和信息时代,一些作家为了扩大作品的销量,在作品中加进某些商业元素,或者在作品发行前后作过程度不等的炒作,只要不降低其总的艺术质量,那也是无伤大雅的。 2、80年代的创作力量主要是由两代人组成的,一为复出的一代,一是以知青作家为主体的新生代。是他们共同构筑了彼时的文学景观,都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学财富,即使在创新性方面也可谓平分秋色,各领风骚。90年代的文坛实际上是由三拨作家组成的,由中年成为老年的一代、由青年成为中年的一代,以及在90年代才从事文学写作的新生代。前两代人是80年代的延续,但无论在文学实绩和创新性方面,老一代已经由盛而衰,有的虽然仍有作品问世,但其影响力已大不如前。问题大多不在于精力不济,而是他们热衷于在并不那么在行的领域里拳打脚踢,徒然挥霍文学才情。而由青年演变而来的中年作家,其中一些坚持辛勤耕耘者,则成为文坛无可争议的顶梁柱,如王安忆、贾平凹、韩少功、张炜,以及较年长的陈忠实和较年轻的余华等。90年代才踏上文坛的新生代作家,其实力也不可小看,但无论在体积上还是重量上,与前者相较,尚不能望其顶背。毫无疑问,在下一个世纪初,现在的一部分新生代作家将会成熟起来,但如果想有大作力作问世,首先要超越自己,要突破他们往往过于看重的自我。这一代作家的心理障碍在于自恋和盲目自大,因此他们的作品也就必然缺少大的格局和大的气度。批评家把“最有影响的”基本上都定位于中年一代的作家和作品,是符合文坛的实际状况的。 3、从批评家们对作品的选择和部分评价来看,由于年龄、阅历、知识结构、阅读视野、审美趣味和文学见解的不同,其区别是十分明显的,甚至人言言殊。没有2份相同的答卷,也没有1份答卷与统计的结果是完全相同的。尤其是60年代末以来出生的批评家,他们的一部分价值取向与经历过文革的批评家有明显的代沟,如果由他们单独来推荐,肯定会有一些新生代的作家作品入选,但也还是有几代人相接近的交叉地带。这些交叉地带体现了90年代知识界包容性较大的审美精神,当然,各人仍有自己的侧重,但这种个体之间的差异乃至对立,在汇合成一种时代精神时,往往被忽视或消解了。现实主义和史诗风格仍然被许多批评家所重视,所以《白鹿原》当然入选;叙述方式在80年代后期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而在90年代已不再仅仅是形式的实验,而与作品的内涵、肌理相渗透,在几乎炉火纯青的叙述中传达出作家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对叙述对象的深刻感悟,如《长恨歌》、《马桥词典》、《许三观卖血记》等。它们在叙述的内容和方式上是完全不同的,具有不同方向上的独创性,而对人性、生存状态和地域文化的发掘和镂刻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些曾有很大争议的作品也得以入选,因为不少批评家认为它们抒写了历史和现实,具有深刻的笔力和浓重的文学特性或独特的文体,在文学史上将会有不可取代的位置;女性主义的作品也取得了一席之地,相信这不是出于男性批评世界的迁就宽容,而是近20年来女性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4、从即将揭晓的评选结果中,读者将会看到,在小说、诗歌、 散文三大文体中,小说和小说家占了绝对的多数,散文和散文家各占一席之地,而诗歌和诗人都未能进入前10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是因为当代的批评家主要是小说评论家,小说在当代是比散文和诗歌更繁荣的文体,也拥有更多的读者。尽管一些熟悉散文和诗歌的批评家也偏重于推荐诗文和诗人、散文家,但毕竟胳膊扭不过大腿,而作为统计者也无权对结果作任何的改动,否则就会损害测试的真实性。诗评家肯定不满意这种结果,有的可能会认为90年代诗歌的成就超过小说。对此完全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也无可否认:诗歌的受众太少,或者说目前受众的智商离开新锐诗人的智商太远。中国一向以诗国著称于世,21世纪是否会出现这个诗国的复兴?这正是大家所热切期待着的。